123456789101112 |
- INFO log:log_util.py:102 --------接口测试开始--------
- INFO log:log_util.py:102 yaml框架检查基本通过
- INFO log:log_util.py:102 请求名称:青创政策-列表
- INFO log:log_util.py:102 请求方式:post
- INFO log:log_util.py:102 请求路径:https://app.youth.cq.cqyl.org.cn/api/service-qzh/auth/ycqYouthStartAppController/pageList
- INFO log:log_util.py:102 请求头:{'Token': 'PHONE_qdslrfpybxrnpbwewfxhwzuc'}
- INFO log:log_util.py:102 请求json参数:{'pageNo': 1, 'pageSize': 10, 'query': {}}
- INFO log:log_util.py:102 实际结果: <Response [200]>
- INFO log:log_util.py:102 预期结果:[{'contains': True}]
- INFO log:log_util.py:102 实际结果:{'success': True, 'code': '0', 'msg': 'success', 'data': {'pageNo': 1, 'pageSize': 10, 'result': [{'id': '1778690715361914880', 'policyTitle':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人社发〔2020〕53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10, 'policyTypeName': '人才引进政策', 'policyText': '<p>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p><p>渝人社发〔2020〕53号</p><p><br></p><p>各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政府教委(教育局、公共服务局)、科技局、公安分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融工作管理部门、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税务局,市级有关部门干部(人事)处,各有关单位人力资源部门:</p><p>《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第4次〔扩大〕会议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30次会议审议,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p><br></p><p><br></p><p>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p><p>重庆市教育委员会</p><p>重庆市科技局</p><p>重庆市公安局</p><p>重庆市财政局</p><p>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p><p>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p><p>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p><p>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p><p>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p><p>重庆市知识产权局</p><p>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p><p> \xa02020年5月29日</p><p>(此件主动公开)</p><p><br></p><p><br></p><p>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p><p><br></p><p>第一条 \xa0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切实做好“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工作,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特制定本办法。</p><p>第二条 \xa0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市级英才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组织部统筹协调,市人力社保局牵头负责,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自治县)、用人单位共同组织实施。</p><p>第三条 \xa0本办法服务对象为全职在渝工作并符合重庆市人才分类目录的人才(具体分类见附件1,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符合条件的人才或者人才所在用人单位可向市、区县(自治县)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窗口)申请办理“重庆英才服务卡”。同时符合多个人才类别的,可按就高原则申请。</p><p>第四条 \xa0“重庆英才服务卡”采取市、区县(自治县)联名发卡形式,分A卡、B卡。其中,A卡由市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放,分I、II、III三类,持卡人可对应享受科技咨询、职称评审、户籍办理等10项基础服务,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7项专属服务(附件2),以及区县(自治县)提供的其他相关服务。人才服务项目和内容可根据工作需要动态调整。B卡由区县(自治县)发放并提供服务。</p><p>第五条 \xa0“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含电子卡)主要载明人才姓名、性别、发卡日期、证件编号、有效期等信息。</p><p>第六条 \xa0“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仅限人才本人使用(政策规定他人可享受服务的除外),有效期3年,实行动态管理。人才工作单位、人才类别等发生变化的或者有效期满的,应在15日内向市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申请变更。持卡人存在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者违反学术道德、职业操守,或者终止在渝工作、创业等情况的,取消享受重庆英才服务资格,停止享受相关服务。</p><p>第七条 \xa0建立“市级—区县—用人单位”三级人才服务体系。市人力社保局设立市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负责日常服务保障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应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做好相关人才服务工作。市级有关部门、用人单位根据职能职责,制定服务指南,明确专人做好人才服务。其中,为I类卡服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为II、III两类卡服务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p><p>第八条 \xa0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定期对全市人才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定期通报相关服务部门、区县(自治县)、用人单位的人才服务情况。各级各部门的人才服务工作情况纳入全市人才工作考核内容。</p><p>第九条 \xa0“重庆英才服务卡”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牵头监制,市人力社保局负责牵头日常管理。持有原“重庆市人才服务证”的,按本办法换领新的“重庆英才服务卡”。</p><p>第十条 \xa0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关于实行人才服务证制度的通知》(渝人社发〔2017〕210号)同时废止。本办法实施细则另行制定。</p><p>各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制定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B卡服务办法,健全人才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切实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p><p><br></p><p>附件:1. “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分类目录</p><p> \xa0 \xa0 \xa02. “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分类服务项目表</p><p><br></p><p>附件1</p><p><br></p><p>“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分类目录</p><p><br></p><p>一、I类卡服务人才</p><p>(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p><p>(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人选;</p><p>(三)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前三名;</p><p>(四)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入选者;</p><p>(五)其他相当于上述层次的人才。</p><p>二、II类卡服务人才</p><p>(一)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前三名;</p><p>(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外国专家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外专短期项目、青年项目、文化艺术人才短期项目等项目的入选者;</p><p>(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p><p>(四)“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p><p>(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p><p>(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p><p>(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p><p>(八)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p><p>(九)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p><p>(十)“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p><p>(十一)重庆市原“两江学者”获得者;</p><p>(十二)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A类人才;</p><p>(十三)其他相当于上述层次的人才。</p><p>三、III类卡服务人才</p><p>(一)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p><p>(二)重庆市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p><p>(三)重庆市原“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入选者;</p><p>(四)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B、C类人才;</p><p>(五)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奖牌获得者;</p><p>(六)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海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单位具备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p><p>(七)国(境)外经济金融、科教文卫知名专家;</p><p>(八)国家、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p><p>(九)其他相当于上述层次的人才。</p><p><br></p><p>附件2</p><p><br></p><p>“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分类服务项目表</p><p>一、基础服务(共10项)</p><p>序号\t服务</p><p>项目\t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t服务</p><p>部门</p><p>\t\tI类卡服务人才\tII类卡服务人才\tIII类卡服务人才\t</p><p>1\t科技咨询服务\t1.持卡人申报国家及市级有关科技项目时优先推荐;</p><p>2.持卡人免费享受科技咨询等服务,免费使用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共享服务。\t市科技局</p><p>2\t知识产权服务\t1.持卡人优先享受专利文献资源服务,免费使用“对手通”、产业专利数据库等系统工具,免费获取专利著录项数据接口服务;</p><p>2.持卡人免费享受知识产权咨询服务。\t市知识</p><p>产权局</p><p>3\t户籍</p><p>服务\t1.持卡人可选择在其居住地或工作地落户,并可随迁家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户口;</p><p>2.持卡人系华侨回国定居的,可申请登记户口。\t市公安局</p><p>4\t出入境</p><p>服务\t1.为符合条件的外籍持卡人及其配偶、未满18周岁的子女提供签证证件及永久居留身份证办理便利;</p><p>2.为申办因私出入境证件的持卡人及其直系亲属,开通快捷申办通道,提供急事急办服务。\t市公安局</p><p>5\t职称评审服务\t持证人才参加职称评定的,可根据人才类别通过特殊人才或者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直接申报评定中高级职称。\t市人力</p><p>社保局</p><p>6\t岗位聘用服务\t持卡人全职聘用到事业单位,没有相应空岗聘用的,经批准可相应设置特设岗位聘用,不受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限制。\t市人力</p><p>社保局</p><p>7\t人才项目申报服务\t持证人才申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申报重庆市有关人才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t市级项目主管部门</p><p>8\t金融支持服务\t由指定商业银行开立专属联名借记卡,符合条件的持卡人可在指定商业银行办理人才贷、“科创未来”知识价值信用贷、好企税信贷、“启动力”系列贷款、年审贷、工业用房按揭贷款等金融服务。具体以银行当期服务为准。\t市金融</p><p>监管局</p><p>9\t税费优惠服务\t1.持卡人办理有关涉税事项时,可享受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绿色通道服务;</p><p>2.高层次人才自取得英才服务卡之日起购买的首套商品房用于本人居住的,可在英才服务卡有效期内享受契税补助;</p><p>3.持卡人创办居民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p><p>4.持卡人创办的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属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t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重庆市税务局、市住房城乡建委</p><p>10\t企业注册登记服务\t持卡人申请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即时受理、限时办结。\t市市场</p><p>监管局</p><p><br></p><p><br></p><p>二、专属服务(共7项)</p><p>序号\t服务</p><p>项目\t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t服务</p><p>部门</p><p>\t\tI类卡服务人才\tII类卡服务人才\tIII类卡服务人才\t</p><p>1\t子女(孙子女)入(转)学服务\t持卡人子女(孙子女)入(转)学的,可选择性就读公办幼儿园和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t持卡人子女入(转)学的,可选择性就读其户籍地、居住地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办幼儿园和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t市教委,区县(自治县)教委</p><p>2\t医疗保健服务\t1.持卡人在定点医院可享受预约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办理入院、优先安排床位、优先开展手术等医疗服务;</p><p>2.持卡人可享受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费用原渠道解决);</p><p>3.分步实施,为持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配备专职保健医生,提供一对一日常医疗保健服务,就医、体检专职保健医生全程陪同;为持卡人中的其余人才提供定点医院专人联系和陪同协调(费用原渠道解决)。\t1.持卡人在定点医院可享受预约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办理入院、优先安排床位、优先开展手术等医疗服务;</p><p>2.持卡人可享受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体检由用人单位组织,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t市卫生</p><p>健康委</p><p>3\t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服务\t持卡人可应邀参加市级专家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活动;可携带配偶或1名直系亲属。\t持卡人可应邀参加市级专家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活动。\t市人力</p><p>社保局</p><p>4\t住房保障服务\t1.持卡人购买首套住房的,享有本地户籍人员同等待遇,并协调相关银行给予贷款利息优惠;</p><p>2.持卡人及核心团队成员,可就近入住人才公寓;</p><p>3.持卡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在渝购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到个人最高限额的4倍。\t1.持卡人购买首套住房的,享有本地户籍人员同等待遇,并协调相关银行给予贷款利息优惠;</p><p>2.持卡人及无自住房的核心团队成员,可就近入住人才公寓;</p><p>3.持卡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在渝购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到个人最高限额的3倍。\t1.持卡人购买首套住房的,享有本地户籍人员同等待遇,并协调相关银行给予贷款利息优惠;</p><p>2.在重庆市无自住房的持卡人,可就近入住人才公寓;</p><p>3.持卡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在渝购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到个人最高限额的2倍。\t市住房城乡建委、市金融监管局</p><p>5\t旅游</p><p>服务\t持卡人本人及1-7陪同人员免费游览市内AA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t持卡人本人及1-5名陪同人员可免费游览市内AA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t持卡人本人及1-3名陪同人员可免费游览市内AA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t相关区县(自治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景区名单详见重庆英才网</p><p>6\t配偶(子女)就业服务\t1. 持卡人申请解决随调配偶(子女)就业的,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其工作;暂时无法安排就业的,市人力社保局和所在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积极协助,做好政策咨询、就业推荐等服务;</p><p>2.持卡人配偶(子女)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需随调工作的,可由市、区县(自治县)组织、人力社保部门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协调指导解决。\t持卡人申请解决随调配偶就业的,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暂时无法安排就业的,所在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积极协助,做好政策咨询、就业推荐等服务。\t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p><p>7\t交通</p><p>服务\t凭借由指定商业银行开立的专属联名借记卡享受包括重庆江北机场要客贵宾厅、龙腾商旅出行贵宾厅、成渝火车站贵宾厅服务在内的商旅出行高等级贵宾服务。</p><p>注:上述服务内容和细则根据发卡行规划每年更新,以发卡行最新公布为准。\t凭借由指定商业银行开立的专属联名借记卡享受包括重庆江北机场要客贵宾厅、龙腾商旅出行贵宾厅、成渝火车站贵宾厅服务在内的商旅出行贵宾服务。</p><p>注:上述服务内容和细则根据发卡行规划每年更新,以发卡行最新公布为准。\t市金融</p><p>监管局</p><p><br></p><p><br></p><p><br></p><p><br></p>', 'files': [{'fileId': '1778690679265722368', 'fileName': '10 关于印发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fileKey': '202404/da13243e9a1e444e9246b2ebda53410e.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75,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da13243e9a1e444e9246b2ebda53410e.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12 15:44:48'}, {'id': '1778689024956739584', 'policyTitle':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issueNumber': '渝府发〔2018〕57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4, 'policyTypeName': '创新创业政策', 'policyText': '<p>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p><p>渝府发〔2018〕57号</p><p><br></p><p>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p><p>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培训服务,确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和就业局势持续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p><p>一、支持企业稳定发展</p><p>(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努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扶持政策,落实阶段性降低社保费费率等降费政策,落实企业就业创业扶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重庆市税务局、市工商联等)</p><p>(二)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参保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标准可按6个月的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或按6个月的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50%的标准确定。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具体办法由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另行制定。(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市国资委、重庆市税务局等)</p><p>(三)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支持小微企业。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创业就业。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优先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支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等)</p><p>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p><p>(四)优化创业融资环境。大力推进创业促进行动。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自主创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25%(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鼓励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因地制宜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按规定合理提高贷款额度上限或贴息比例,提高部分的贴息资金由区县财政承担。推动奖补政策落到实处,按当年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奖励创业担保贷款基金运营管理机构等单位,引导其进一步提高服务创业就业的积极性。(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等,各区县政府)</p><p>(五)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的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微企孵化园、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2019—2020年每年提供免费青年创业工位5000个,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根据入驻实体数量、孵化效果和带动就业成效,按规定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绩效奖补。(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各区县政府)</p><p>三、促进重点群体就业</p><p>(六)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年底就业率达到90%以上,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留渝就业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实名制信息衔接和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分类确定就业创业服务清单,搭建见习、培训、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创业项目推介等就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对“慢就业”毕业生的关注和引导,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帮助更多青年人融入就业市场。从2019年起,实施万名青年见习计划,将就业见习补贴范围扩展至16—24岁失业青年,组织失业青年参加3—12个月的就业见习,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并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具体办法由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另行制定。(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团市委等)</p><p>(七)推动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返乡创业园区建设,支持多渠道就业创业。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项目管理体制,提升家庭服务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结合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返乡农民工安排公益性岗位进行过渡安置。对因就业困难滞留城市的农民工,由属地政府做好就业、培训、维权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动就业扶贫,通过就业扶贫车间、帮扶转移就业、扶持创业、提升技能等措施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渠道。深入推进鲁渝劳务扶贫协作,加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力度,鼓励贫困劳动力赴鲁就业。依托我市铁路建设及运行服务开发就业岗位,实施铁路就业脱贫,推动铁路沿线区县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切实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帮扶力度。做好残疾人、困难妇女等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按规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扶贫办、市妇联、市残联等,各区县政府)</p><p>四、积极实施培训</p><p>(八)支持困难企业组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困难企业可组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所需经费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经所在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审核评估合格后,可由就业补助资金根据培训工种紧缺程度和培训成本予以适当支持,具体办法由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另行制定。(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p><p>(九)完善失业人员培训政策。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含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专项培训)或创业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失业人员,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培训成本、培训时长、市场需求和取得相关证书情况等确定;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其中登记失业的低保家庭人员、残疾人、去产能企业职工等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在培训期间再给予每人每天50元的生活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生活费补贴直补个人,每人每年只享受一次,最长不超过30天,且不可同时领取失业保险金。(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p><p>(十)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行企业新型(现代)学徒制度,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面向市场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动预警机制、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资金投入与培训效果评估挂钩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等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放宽技术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技术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由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并依法缴费3年以上放宽至依法参保缴费1年以上,参保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在参保地申请技术技能提升补贴,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列支。(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各区县政府)</p><p>五、强化就业帮扶</p><p>(十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行失业登记常住地服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需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乡劳动者可按规定在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申请享受就业创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大龄、残疾、低保家庭等劳动者可按规定在常住地申请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援助。实施分类帮扶和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专项活动。(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重庆市税务局等,各区县政府)</p><p>(十二)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由失业保险基金发放失业保险金,其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医保局)</p><p>(十三)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给予临时生活补助,补助标准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地区消费水平等综合确定,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给予临时救助。通过综合施策,帮助困难群众解困脱困。(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等,各区县政府)</p><p>六、落实各方责任</p><p>(十四)落实区县政府主体责任。各区县政府要切实落实促进就业创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由政府负责人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类施策,统筹做好辖区内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各区县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责任单位:各区县政府)</p><p>(十五)明确部门组织协调责任。市人力社保局要统筹协调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制定、督促落实、统计监测等工作,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合理确定享受政策的困难企业范围和补贴标准,确保各项政策尽快落地。市财政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保障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足职能职责,积极出台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工作。要切实发挥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调度相关工作,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制定失业风险应对预案。要健全就业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监督机制,对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激励,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p><p>(十六)加强政策宣传和精准服务。各区县、各部门要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向社会公布政策清单、申办流程、补贴标准、服务机构及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深入企业宣讲政策、了解困难、做好帮扶。对申请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就业创业服务的困难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要建立实名制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按照“全渝通办”的要求,优化流程,精简证明,确保各项政策规范便捷地惠及服务对象。(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p><p>(十七)引导企业等各方履行社会责任。要引导困难企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通过转型转产、培训转岗、支持“双创”等,妥善分流安置职工,依法处理劳动关系。引导职工关心企业生存与发展,困难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保留就业岗位,稳定劳动关系。要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主动提升就业技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创业。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形成扩大就业创业的合力。(责任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p><p>从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中统筹安排部分资金纳入就业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当前稳就业工作。对现有补贴项目进行梳理,对补贴项目、补贴方式进行归并简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区县贯彻落实本实施意见情况及发现的重要问题,要及时报送市人力社保局。</p><p><br></p><p>重庆市人民政府</p><p>2018年12月24日</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 'files': [{'fileId': '1778688997232377856', 'fileName': '9 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fileKey': '202404/ec24eeff95724f8787b94d4efe318c81.docx', 'fileType': 'docx', 'fileSize': 25,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ec24eeff95724f8787b94d4efe318c81.docx'}],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12 15:38:05'}, {'id': '1778687059912732672', 'policyTitle': '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issueNumber': '2020年3月26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3, 'policyTypeName': '成果转化政策', 'policyText': '<p>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p><p><br></p><p>(1999年7月29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xa0 2020年3月26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p><p> </p><p>目 \xa0 \xa0录</p><p> </p><p>第一章 \xa0总 \xa0 \xa0则</p><p>第二章 \xa0政府职责</p><p>第三章 \xa0服务机构</p><p>第四章 \xa0转化实施</p><p>第五章 \xa0技术权益</p><p>第六章 \xa0保障措施</p><p>第七章 \xa0法律责任</p><p>第八章 \xa0附 \xa0 \xa0则</p><p> </p><p>第一章 \xa0总 \xa0则</p><p> </p><p>第一条 \xa0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p><p>第二条 \xa0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相关活动。</p><p>本条例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p><p>本条例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p><p>第三条 \xa0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总体安全。</p><p>第四条 \xa0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服务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与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p><p>第五条 \xa0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不得实施科技成果转化:</p><p>(一)危害国家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p><p>(二)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p><p>(三)违背科研道德和伦理的;</p><p>(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p><p>(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p><p>第六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表彰和奖励的重要依据。</p><p> </p><p>第二章 \xa0政府职责</p><p>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p><p>第七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环境。</p><p>第八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p><p>第九条 \xa0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等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政策指导与咨询、科技成果信息查询与筛选等公益服务。</p><p>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p><p>利用本市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应当在项目结题时向项目主管部门和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报告,并按照规定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到本市科技成果信息系统。</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按照规定向其主管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该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核后的年度报告报送财政、科学技术等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将报告所反映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上述单位实施绩效评价或者予以财政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p><p>第十条 \xa0市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p><p>市发展改革、教育、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市场监管、金融、税务等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p><p>市科协等人民团体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联系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p><p>第十一条 \xa0市科学技术、发展改革、教育、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等主管部门在编制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的规划、计划、项目指南时,对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应用类科技项目和其他相关科技项目,应当充分听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意见。</p><p>第十二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p><p>第十三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对接的军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参与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军用、民用技术依法相互转化。</p><p>第十四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训和普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p><p>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涉农社会组织、农户建立互利合作机制,开展科技成果交流、人才培训、科技咨询和信息服务。</p><p> </p><p>第三章 \xa0服务机构</p><p> </p><p>第十五条 \xa0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成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p><p>第十六条 \xa0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依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下列服务:</p><p>(一)科技成果信息搜集、筛选、分析、加工;</p><p>(二)科技成果交易代理;</p><p>(三)科技成果价值评估;</p><p>(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p><p>(五)科技创业孵化服务;</p><p>(六)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p><p>(七)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其他服务。</p><p>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从事上述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提供虚假信息和证明,对其在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p><p>第十七条 \xa0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建立符合技术交易规律的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p><p>鼓励和支持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中试熟化、公共服务等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p><p>第十八条 \xa0鼓励和支持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和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服务等机构,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p><p>第十九条 \xa0鼓励和支持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从事跨境、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p><p>鼓励和支持境外、市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建立合作机构。</p><p>第二十条 \xa0鼓励和支持引进、培育提供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技术经纪人。</p><p>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中介服务工作。</p><p>支持将技术转化类人才纳入本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p><p>第二十一条 \xa0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依法成立行业协会。</p><p>行业协会应当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规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评价与信用约束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p><p> </p><p>第四章 \xa0转化实施</p><p> </p><p>第二十二条 \xa0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转化科技成果:</p><p>(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p><p>(二)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p><p>(三)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p><p>(四)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p><p>(五)以科技成果作为出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p><p>(六)其他能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p><p>第二十三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将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或者全部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使用、转让、投资等,同时应当约定双方对转化收入的分配方式,并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p><p>鼓励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p><p>第二十四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依法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要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p><p>前款所列的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的价格,应当通过协议、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拟转让价格、受让方等信息,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p><p>第二十五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依法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明确科技成果结题登记或者备案、转化实施、收益分配、科技成果完成人权利义务、组织保障、异议处理等内容。</p><p>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应当充分听取本单位职工意见,在单位内公示,按照本单位重大决策事项的相关规定审议通过,并作为审计、监察等工作的依据。</p><p>第二十六条 \xa0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应当在内部管理制度中规定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内容。</p><p>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按照内部管理制度自主决定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事项的,不需要报主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p><p>第二十七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职务科技成果,应当积极实施转化。自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之日起超过一年未实施转化,科技成果完成人可以向所在单位书面申请实施转化,单位应当与其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并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p><p>单位收到转化申请超过三个月未答复或者无正当理由不同意的,科技成果完成人经向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后,可以自行实施转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阻碍或者拒绝提供相关技术资料。</p><p>第二十八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应用类科技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合同中明确项目承担者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和转化期限、项目主管部门可以许可他人实施转化的条件和程序等事项。</p><p>项目承担者在约定转化期限内未实施转化且无正当理由的,项目主管部门可以按照约定终止项目。该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项目主管部门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上发布,并依照约定许可他人实施转化。</p><p>第二十九条 \xa0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优先向本市中小微企业推介、转移科技成果。</p><p>根据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将科技成果许可他人实施转化的,中小微企业可以享有优先权。</p><p> </p><p>第五章 \xa0技术权益</p><p> </p><p>第三十条 \xa0职务科技成果持有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时,应当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知情权。</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拟转让其持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时,应当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科技成果完成人,完成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p><p>第三十一条 \xa0职务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取收益分成、股权、股票(份)期权等方式,按照约定或者规定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实施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者团队给予奖励和报酬。</p><p>科技人员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和报酬,不受国籍、单位所有制等限制。</p><p>第三十二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未规定,也未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和报酬的方式和数额的,按照下列标准对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贡献的人员或者团队给予奖励和报酬:</p><p>(一)以转让、许可等方式实施转化的,从转让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p><p>(二)以作价投资方式实施转化的,从该成果对应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七十的比例;</p><p>(三)将该项职务科技成果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应当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连续三至五年,每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期满后依据其他法律法规应当继续给予奖励和报酬的,从其规定。</p><p>前款所称净收入是指技术合同的实际成交额扣除交易的直接成本和税金等后的余值。</p><p>第三十三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报酬。</p><p>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不得利用职权侵占他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p><p>第三十四条 \xa0科技成果持有者应当按照规定或者约定时间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报酬。</p><p>未确定奖励和报酬支付时间的,以转让、许可等方式实施转化的,应当在到账之日起六十日内支付;以作价投资方式实施转化的,应当在股权登记或者变更时完成;以自行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实施转化的,应当在取得收益的次年四月底之前支付。</p><p>本条规定的获取奖励和报酬的情况,应当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p><p>第三十五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技术活动所取得的收益,可以对完成技术服务项目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者团队给予奖励和报酬。</p><p> </p><p>第六章 \xa0保障措施</p><p> </p><p>第三十六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采购、研究开发资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重点支持下列科技成果实施转化:</p><p>(一)能够显着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或者能够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新产业的;</p><p>(二)能够显着提高国家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水平的;</p><p>(三)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及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p><p>(四)能够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健康水平的;</p><p>(五)能够促进现代农业或者农村经济发展的;</p><p>(六)能够加快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p><p>(七)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p><p>(八)能够显着提高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节能环保水平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p><p>第三十七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活动给予支持:</p><p>(一)牵头起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的;</p><p>(二)牵头开展产学研协同,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载体,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中间试验与产业化开发的;</p><p>(三)建立联合研究平台的;</p><p>(四)推进建立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国际技术转让平台以及国际高水平科技服务平台的。</p><p>第三十八条 \xa0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经国家或者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产业创新平台,享受国家或者本市有关优惠政策。</p><p>第三十九条 \xa0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咨询、科技信息服务等工作的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规定享受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优惠政策。</p><p>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承接政府委托的专业性、技术性项目。</p><p>第四十条 \xa0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当事人订立的技术合同经过登记,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p><p>鼓励和支持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在本市转化科技成果,按照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p><p>鼓励和支持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向企业和其他组织推介科技成果,支持企业和其他组织承接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并实施转化。推介、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的,按照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p><p>第四十一条 \xa0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组织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项目合作等人才合作交流机制。</p><p>第四十二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可以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式,吸引企业科技人才兼职。</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采取在职创业、离岗创业、项目合作、挂职或者兼职等方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在此期间的人事关系予以保留,期限不得超过三年。</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制度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离岗、挂职、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期间和期满后的权利和义务。</p><p>保留人事关系期间,上述科技人员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享有同等的职称评聘、社会保险等权利,可以享受基本工资待遇。</p><p>第四十三条 \xa0本市建立支持采购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相关制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p><p>支持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可以合理设置首创性、先进性等评审因素,但是不得以企业规模、成立年限、市场业绩等为由限制企业的参与资格。</p><p>第四十四条 \xa0科技成果转化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下列事项:</p><p>(一)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试熟化与成果承接基地建设等活动,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p><p>(二)支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p><p>(三)鼓励对金融机构开展的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信用保险以及融资担保等业务,给予适当风险补偿等。</p><p>第四十五条 \xa0支持企业以及其他法人、非法人组织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或者设立风险基金。</p><p>第四十六条 \xa0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以及采用信用贷款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p><p>第四十七条 \xa0鼓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体系,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p><p>第四十八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制度,重点引进和培育技术需求分析、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技术营销、技术并购、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人才。</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建设,培养技术、市场复合型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p><p>第四十九条 \xa0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教育以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p><p>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应当作为所在单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岗位竞聘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与本市企业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及其经济社会效益,应当作为科技人员所在单位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依据。</p><p>第五十条 \xa0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产生的与技术转让项目密切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p><p>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对象所取得的转化激励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分期缴纳、递延缴纳等税收优惠。</p><p>第五十一条 \xa0市级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相关单位以及人员的科研资金支持。</p><p>第五十二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研究开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等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对企业当年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可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为利润予以计算。</p><p>第五十三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依据本条例规定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支出,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但不受当年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p><p>第五十四条 \xa0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因不可抗力、政策重大变化等因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有关人员不承担责任。</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谋取非法利益的,不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而产生决策责任。相关负责人根据法律法规和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履行了民主决策程序、监督管理职责以及信息公示与合理注意义务的,即视为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p><p>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仍发生投资亏损的,经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不纳入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投资保值增值考核范围,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亏损资产核销手续。</p><p>有关勤勉尽责义务和国有资产投资保值增值考核,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p><p> </p><p>第七章 \xa0法律责任</p><p> </p><p>第五十五条 \xa0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p><p>第五十六条 \xa0科技成果转化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由政府主管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p><p>第五十七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承担者未按照规定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实时信息汇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三年内申报本市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项目的资格。</p><p>第五十八条 \xa0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科技成果转化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弄虚作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政策支持和奖励的,由政府主管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取消该政策支持和奖励,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第五十九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p><p>(一)未按规定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的;</p><p>(二)未按规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的;</p><p>(三)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利用职权侵占他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p><p>第六十条 \xa0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阻碍科技成果完成人依法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拒绝提供相关技术资料,或者未按照规定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p><p>第六十一条 \xa0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形,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p><p> </p><p>第八章 \xa0附 \xa0则</p><p> </p><p>第六十二条 \xa0中央在渝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参照适用本条例。</p><p>第六十三条 \xa0本条例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1997年10月17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重庆市技术市场条例》同时废止。</p><p> </p><p><br></p><p><br></p>', 'files': [{'fileId': '1778687046411255808', 'fileName': '4 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fileKey': '202404/26e938ebcb9c478dab08e261f645dd09.docx', 'fileType': 'docx', 'fileSize': 31,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26e938ebcb9c478dab08e261f645dd09.docx'}],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12 15:30:16'}, {'id': '1778615012914278400', 'policyTitle': '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issueNumber': '(2021年3月31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4, 'policyTypeName': '创新创业政策', 'policyText': '<p>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p><p> </p><p>(2021年3月31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p><p> </p><p>目 \xa0 \xa0录</p><p> </p><p>第一章 \xa0总 \xa0 \xa0则</p><p>第二章 \xa0市场环境</p><p>第三章 \xa0政务服务</p><p>第四章 \xa0法治保障</p><p>第五章 \xa0附 \xa0 \xa0则</p><p> </p><p>第一章 \xa0总 \xa0 \xa0则</p><p> </p><p>第一条 \xa0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根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p><p>第二条 \xa0本市行政区域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适用本条例。</p><p>第三条 \xa0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市场主体地位,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目标,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打造贸易投资便利、政策公开透明、机制协调联动、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保障完善的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p><p>第四条 \xa0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和企业经营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p><p>市场主体和企业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履行安全、质量、纳税、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在国际经贸活动中遵循国际通行规则。</p><p>第五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政府主要负责人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责任人。</p><p>市发展改革部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p><p>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p><p>第六条 \xa0本市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发挥营商环境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p><p>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当通过听取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意见、组建营商环境数据平台开展分析、委托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营商环境评价。</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营商环境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p><p>开展营商环境评价,不得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正常工作,不得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增加市场主体负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营商环境评价谋取利益。</p><p>第七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国家政策,在法治框架内探索具体可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新做法,及时改善本行业、本领域营商环境,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p><p>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优化营商环境考核和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综合评价依据;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p><p>在探索中出现偏差失误或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未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符合国家和本市确定的发展改革方向,且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依法免除责任。</p><p>第八条 \xa0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和成效,推广典型经验,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良好舆论氛围。</p><p>鼓励新闻媒体及时曝光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和典型案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p><p>第九条 \xa0本市加强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流合作,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持续优化区域整体营商环境。</p><p>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本市与四川省协同推进以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p><p>(一)加强毗邻地区合作,支持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p><p>(二)推进政务服务标准统一、异地通办、监管联合、数据共享、证照互认;</p><p>(三)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协作;</p><p>(四)完善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处理结果互认;</p><p>(五)完善司法协作机制,推进高水平司法服务和保障;</p><p>(六)其他协商确定的合作事项。</p><p> </p><p>第二章 \xa0市场环境</p><p> </p><p>第十条 \xa0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有权拒绝任何形式的摊派。</p><p>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应当由市场主体依法自主决策的各类事项,不得在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对市场主体实施摊派行为,不得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增加市场主体负担。</p><p>第十一条 \xa0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适用国家和本市支持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依法享有平等使用资金、技术、数据、人力资源、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用水、用电、用气、通信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权利。</p><p>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平等待遇,不得制定和实施歧视性政策。</p><p>第十二条 \xa0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应当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不得以不合理条件或者产品产地来源等限制、排斥投标人或者潜在投标人、供应商或者潜在供应商。</p><p>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指导,建立健全由市场主体以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担保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优化中标信息、合同内容等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市场主体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平等参与交易活动。</p><p>第十三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禁止国家机关违规开办企业,保障其他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p><p>第十四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实行扶持政策,支持创业创新、公平参与市场竞争。</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从财政扶持、费用减免、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p><p>第十五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加大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保障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表决权、收益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畅通中小投资者维权渠道,提升中小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的便利度。</p><p>第十六条 \xa0本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强化新业态、新产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p><p>第十七条 \xa0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依法采取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分类推进改革;支持依法探索“一业一证”审批模式改革,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p><p>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定领域外,市场监管部门不得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特定经营许可事项作为企业登记前置条件的,企业申请登记时,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明确告知企业先办理相关许可,再申请办理企业登记。法律、法规规定企业登记后置许可事项的,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根据企业自主申报的经营范围,明确告知企业需要办理的许可事项,同时将需要申请许可的企业信息告知相关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依企业申请及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并将办理结果即时反馈市场监管部门。</p><p>第十八条 \xa0本市推行开办企业全流程“一网通办、一窗领取”。</p><p>申请人可以通过政务服务平台一次性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就业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等业务。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有关部门应当即时办结;不能即时办结的,应当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p><p>企业可以在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一次性领取营业执照、印章、发票。</p><p>第十九条 \xa0市场监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简化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手续,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p><p>(一)申请人承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真实、合法、有效的,对提交的材料实行形式审查;</p><p>(二)申请人对申请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权属关系、法定用途、使用功能等作出符合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承诺,以承诺地址核定市场主体的住所(经营场所);</p><p>(三)市场主体申请变更股东姓名(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登记事项,可以简化申请材料;</p><p>(四)按照国家规定推进市场主体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市场主体可以登记一个或者多个经营场所;对市场主体在住所以外开展经营活动、属于同一区县(自治县)登记机关管辖的,可以不办理设立分支机构登记,直接办理增加经营场所登记。</p><p>市场主体简化注册登记手续的具体办法由市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p><p>第二十条 \xa0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限制市场主体迁移。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市场主体迁移后其持有的有效许可证件不再重复办理。</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跨区域变更住所提供便利,不得对企业变更住所设置障碍,并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p><p>第二十一条 \xa0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另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国家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实施管理。</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产业规划以及环保安全等相关规定,按照规定程序制定产业引导政策,并向社会公开。</p><p>第二十二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定期为企业参与对外贸易、境外投资等涉外经济活动提供政策解读、风险预警、涉外法律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p><p>本市鼓励和促进外商投资,平等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完善外商投资投诉协调工作机制,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p><p>鼓励各类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机构、研发中心,支持与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国际组织在本市创设或者落户。</p><p>第二十三条 \xa0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对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依法开展调查和处理,有效预防和制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p><p>第二十四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制机制,培育国际化、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等歧视,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人力资源支撑。</p><p>市、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部门应当畅通维权渠道,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劳动者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p><p>第二十五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创新服务,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进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等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协同推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p><p>鼓励和支持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和技术转移机构、科技金融服务等机构,为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孵化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技术对接、研究开发与管理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p><p>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创建创新创业活动品牌。</p><p>第二十六条 \xa0市财政、市发展改革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编制政府性基金、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保证金以及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目录清单之外的收费和保证金一律不得执行。</p><p>市公共资源交易、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主管部门推广以金融机构保函、保证保险等替代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并在相关规范和办事指南中予以明确。</p><p>第二十七条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和其他融资支持,并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提高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信贷规模和比重。</p><p>对信用良好且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利率优惠、审批快捷简便的融资服务,降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p><p>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向社会公开开设企业账户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办理时限,不得向市场主体违规收取服务费用,不得转嫁依法依规应当由金融机构承担的费用。</p><p>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向社会公开的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办理时限开展融资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不得实施下列行为:</p><p>(一)在授信中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设置歧视性规定;</p><p>(二)在授信中强制搭售保险、理财等产品;</p><p>(三)强制约定将企业的部分贷款转为存款;</p><p>(四)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p><p>(五)设置其他不合理的限制条件。</p><p>第二十九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探索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加注册资本,降低担保费率,扩大业务规模。</p><p>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当重点为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以及各类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收取的费用不得高于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p><p>第三十条 \xa0本市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制度。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动产担保登记、变更、查询、注销等服务。</p><p>市场主体办理动产担保登记,可以对担保物进行概括性描述。动产担保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担保权益涵盖担保物本身及其将来产生的产品、收益、替代品等资产。</p><p>第三十一条 \xa0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邮政等公用企事业单位,应当公开服务范围、标准、收费、流程、完成时限等信息,不得强迫市场主体和企业经营者接受不合理的服务条件,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不合理费用。鼓励公用企事业单位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程代办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公用事业服务办理时间。</p><p>经济信息、城市管理、邮政管理、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邮政等公用企事业单位运营和服务的监督管理。</p><p>规划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交通等有关部门对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邮政等公用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并提供便利。</p><p>第三十二条 \xa0电力企业、供电企业应当依法保障电力设施正常、稳定运行,保证供电可靠性,保证供电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未保证供电质量或者违法中断供电,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p><p>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供电可靠性的监督,对低于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理。</p><p>市场主体申请接入低压供电的,供电企业接电时间不得超过八个工作日。</p><p>第三十三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培育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规范和监督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评比、认证等行为,支持成渝地区行业协会商会沟通交流互认。</p><p>行业协会商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反映行业诉求,组织制定和实施团体标准,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市场拓展、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服务。</p><p>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市场主体加入或者退出行业协会商会。</p><p>第三十四条 \xa0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市场主体签订招商引资、战略合作等合同协议应当坚持平等互商、依法依规、互利共赢、务实审慎原则,不得超越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承诺优惠条件。</p><p>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因法律法规调整或者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合同约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依法对市场主体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p><p>第三十五条 \xa0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违约拖欠市场主体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不得强制市场主体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大型企业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清理力度,并通过加强预算管理、跟踪审计、绩效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等措施,建立防范和治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的长效机制。</p><p>第三十六条 \xa0市场监管、税务、人力社保等部门应当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时限、降低注销成本。</p><p>对设立后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可以按照简易程序办理注销。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告,公告时限为二十日。公告期内无异议的,登记机关可以为企业办理注销登记。</p><p>第三十七条 \xa0市场主体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及时制定救助、安置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并组织实施。</p><p> </p><p>第三章 \xa0政务服务</p><p> </p><p>第三十八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统一政务服务标准,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p><p>第三十九条 \xa0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其他具有政务服务职能的单位按照规定建立政务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p><p>市人民政府建立全市统一的“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渝快办”平台),将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以下统称政务服务事项)按照规定纳入平台办理,为市场主体提供全周期服务。</p><p>第四十条 \xa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办事指南和示范文本。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不得增设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和环节。</p><p>政务服务事项实行目录管理。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因承接、下放、取消、调整等事由变动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的,应当及时更新并公布目录清单。</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在国家规定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内缩短办理时间,提高管理服务效能。</p><p>第四十一条 \xa0政务服务中心应当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行统一收件、分类办理、统一出件。</p><p>政务服务中心应当健全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完善预约、全程帮办、联办以及错时、延时服务等工作机制。</p><p>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有关单位应当加强窗口服务力量配置和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赋予派驻人员充分的行政审批办理权限。除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情形外,窗口工作人员不得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事项不予收件。</p><p>第四十二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托“渝快办”平台,推动线下和线上政务服务融合,整合政务数据资源,统一身份认证,加强业务协同办理,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p><p>市场主体有权自主选择政务服务办理渠道,有关单位不得限定申请方式。已在线上收取规范化电子材料的,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纸质材料;已按照办事指南提供纸质材料的,不得要求申请人在线上重复提供。</p><p>第四十三条 \xa0市人民政府设立“12345”政务服务热线电话,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和投诉举报等政务服务,对市场主体有关营商环境的咨询和投诉举报实行一号应答。推进建立成渝地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联动机制。</p><p>第四十四条 \xa0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政务服务中推广使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证明、电子签名。符合法律规定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证明、电子签名、企业电子登记档案与纸质版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p><p>电子证照、电子证明和加盖电子印章或者使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要求的电子签名进行确认的电子材料,可以作为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依据,有关单位不得拒绝办理或者要求申请人提供实体材料。</p><p>第四十五条 \xa0本市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严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事项之外以备案、登记、注册、目录、规划、年检、年报、监制、认定、认证、审定以及其他任何形式变相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p><p>行政许可事项依法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清单之外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p><p>第四十六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根据项目性质、投资规模等分类规范投资审批程序,精简审批要件,简化技术审查事项,强化项目决策与用地、规划等建设条件落实的协同,依托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库,实行与相关审批在线并联办理。</p><p>第四十七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和全流程监管,依托“渝快办”平台实行联合会审、联合监督检查和联合竣工验收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p><p>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跨前服务,对不影响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非关键要件在审批流程中探索试点“容缺后补”制度,允许市场主体在竣工验收备案前补齐相关材料。</p><p>鼓励购买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探索推行建筑师负责制。</p><p>有关部门应当最大限度减少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建设项目办理时限,可以合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向建设单位一次性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审批证照。</p><p>第四十八条 \xa0在依法设立的开发区、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按照国家规定推行工程建设领域区域评估制度,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对环境影响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价、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评价、绿化方案评价、文物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价、气候可行性论证、节能评价等国家规定事项进行统一评估,不再对区域内的市场主体单独提出评估要求。</p><p>区域评估的费用不得由市场主体承担。</p><p>第四十九条 \xa0作为办理行政审批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应当有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依据;没有依据的,不得作为办理行政审批的条件;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转为中介服务。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作为办理行政审批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p><p>行政机关在行政审批过程中需要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性服务的,应当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并自行承担服务费用,不得转嫁给市场主体承担。</p><p>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明确办理中介服务的条件、流程、时限、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引导行业规范发展。</p><p>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市场主体有权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行政机关不得为其指定或者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市场主体接受中介服务。</p><p>第五十条 \xa0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编制并适时调整证明事项清单目录。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证明事项清单目录,制定并公布本行业、本区域证明事项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清单之外,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不得索要证明。</p><p>列入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的,申请人可以自主选择提供证明材料或者采用告知承诺制办理。承诺情况记入申请人信用信息,作为差异化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p><p>第五十一条 \xa0本市按照国家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有关要求,完善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优化口岸作业和物流组织模式,推进口岸物流单证无纸化,提升全流程电子化程度,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通过市场引导、行业规范等方式,降低进出口环节的合规成本,实现口岸收费合理稳定。</p><p>口岸收费目录清单由口岸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口岸经营服务企业应当依据口岸收费目录清单明确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并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公布。口岸经营服务企业在清单之外不得收取任何费用。</p><p>海关等有关单位按照国家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有关要求,依法减少进出口环节审批事项,优化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p><p>第五十二条 \xa0本市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申报人提供进出口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税费支付、贸易许可和原产地证书申领等全流程电子化服务,完善在线收付汇、出口退税申报等功能,支持扩大跨部门联网核查监管证件范围。</p><p>本市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跨境跨区域合作,推进全链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便利企业开展跨境业务。</p><p>第五十三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p><p>税务机关应当公布税收优惠项目清单,确保市场主体及时享受减税、免税、出口退税等有关税收优惠。</p><p>税务机关等有关单位应当持续优化纳税服务,按照国家规定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推行优质高效智能税务服务,推动相关税费合并申报及缴纳,精简税费办理资料和流程,简并申报缴税次数,压减办税时间,提升网上税费缴纳系统和服务场所的服务能力,推广使用电子发票。</p><p>第五十四条 \xa0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住房城乡建设、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实行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办理、即办即取。</p><p>不动产登记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规定,为市场主体提供非住宅类不动产权利人信息、地籍图等信息查询。</p><p>第五十五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主动上门、互联网征求意见、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依法解决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不得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增加市场主体负担。</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聘请企业经营者代表、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等担任观察员,负责收集、反映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诉求,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施策。</p><p>第五十六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全面编制、及时更新惠企政策清单,完善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的惠企政策集中发布、归类展示、查询搜索等功能,畅通市场主体获取政策信息渠道,提高市场主体对惠企政策的知晓度。</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主动精准向企业推送惠企政策,逐步实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惠企政策。</p><p>第五十七条 \xa0本市建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评价服务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对有关行政机关的目标考核。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向社会公布。</p><p> </p><p>第四章 \xa0法治保障</p><p> </p><p>第五十八条 \xa0制定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按照规定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并为市场主体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p><p>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布,并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同步进行宣传解读。鼓励推出多语言版本政策解读。</p><p>制定机关应当按照职责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并按照法定程序及时处理。</p><p>第五十九条 \xa0除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检查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p><p>同一部门对市场主体实施的多项检查,应当尽可能合并进行。多个部门对同一市场主体实施的多项检查,由本级人民政府协调,明确由一个部门牵头实行联合检查。</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托国家在线监管系统,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得简单禁止或者不予监管。</p><p>第六十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推动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领域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整合精简执法队伍,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p><p>第六十一条 \xa0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禁止无法定依据或者未经法定程序,影响、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执法行为。</p><p>第六十二条 \xa0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合法、适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严禁违反法定权限、条件、程序对市场主体的财产和企业经营者个人财产实施查封、冻结和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p><p>对采用非强制性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对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或者社会危害较小的,可以不实施行政强制;确需实施行政强制的,应当限定在所必需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p><p>第六十三条 \xa0行政执法机关开展清理整顿、专项整治等活动,应当严格依法进行,除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举办国家重大活动,并报经有权机关批准外,不得在相关区域采取要求相关行业、领域的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的措施。</p><p>确需采取普遍停产、停业措施的,应当尽可能缩小实施范围,并提前书面通知企业或者向社会公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p><p>第六十四条 \xa0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本行业、本领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合理划分裁量阶次,明确规定适用不同阶次的具体情形,报市人民政府审查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行政处罚依据变化或者裁量基准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修订。</p><p>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依法进行教育。</p><p>第六十五条 \xa0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公开公正高效做好审判、检察和执行工作,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p><p>公安机关应当对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置,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p><p>第六十六条 \xa0 各级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实际控制人釆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的,应当严格把握适用条件和必要性,严格区分违纪与违法、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对涉案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标的、超时限。</p><p>第六十七条 \xa0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支持在中小投资者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等专业领域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构,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p><p>第六十八条 \xa0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鉴定、资产评估、审计审价等专业机构应当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工作时限,提高合同等纠纷解决效率。</p><p>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督、指导,督促其缩短鉴定评估时间,提高鉴定评估质量。</p><p>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加强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网上缴费,并严格遵守法律及司法解释关于规范民商事案件延长审限和延期开庭的规定。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方式递交诉状的,可以不再提交纸质版本。</p><p>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与人民法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提高财产查控和强制执行效率。</p><p>第六十九条 \xa0人民法院应当完善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快速审理机制,依法简化破产案件审理流程,提高破产案件办理效率。</p><p>支持人民法院探索建立重整识别、预重整等破产拯救机制,积极发挥破产和解制度的功能,促进具有营运价值的困境企业及时获得救济。破产财产处置过程中,优先适用整体处置方式。</p><p>人民法院应当健全破产案件债权人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债权人会议对破产企业财产处置、分配的决策权,依法保障债权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p><p>第七十条 \xa0人民政府与人民法院建立企业破产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破产过程中信息共享、信用修复、财产处置、企业注销、职工安置、涉税事项、风险防范等事项。</p><p>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协调解决破产企业的职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档案接转等事项,保障破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p><p>企业因重整取得的债务重组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适用企业所得税相关政策。企业破产过程中,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自动解除或者经破产管理人申请解除破产企业非正常户认定状态。</p><p>第七十一条 \xa0破产管理人应当依法履行职务。破产管理人处分破产企业重大财产的,应当经债权人会议逐项表决通过。</p><p>破产管理人有权查询相关破产企业注册登记材料、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情况、银行开户信息和存款状况,以及不动产、车辆、知识产权等信息,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p><p>破产管理人依据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裁定文书、清算组依据人民法院强制清算终结裁定文书提出注销登记申请的,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为企业办理。</p><p>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行业指导,加大对破产管理人的培训力度,提高破产管理人的履职能力和水平。</p><p>第七十二条 \xa0本市推行企业法律文书送达地址先行确认及责任承诺制。企业在本市办理设立、变更、备案等登记注册业务或者申报年报时,经市场监管部门告知先行确认法律文书送达地址以及承诺相关责任等事项后,登记的住所或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平台在线填报的其他地址即作为纸质法律文书送达地址。</p><p>企业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重庆)平台填写电子邮箱等电子送达地址的,即视为其同意以电子送达方式送达法律文书。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p><p>第七十三条 \xa0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要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宣传工作,并纳入普法责任制考核。</p><p>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将涉及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主动精准向市场主体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解读,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p><p>第七十四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现代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p><p>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以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为载体,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川渝两地法律服务资源共建、共享。</p><p>第七十五条 \xa0鼓励律师创新法律服务模式,通过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帮助市场主体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及时高效地解决各类纠纷。</p><p>持续优化公证服务,实现简易公证事项和公证信息查询的“自助办、网上办、一次办”。</p><p>鼓励司法鉴定机构优化鉴定流程,提高鉴定效率。与委托人有约定时限的,在约定的时限内完成鉴定;没有约定的,一般应当在三十日内完成鉴定,但是重大复杂或者法律、法规、规章有规定的除外。</p><p>第七十六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监督。</p><p>市、区县(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组织人大代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等活动,汇集、反映各类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方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p><p>第七十七条 \xa0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邀请企业经营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等担任监督员,对营商环境进行社会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员的监督,对查实的问题及时整改。</p><p>第七十八条 \xa0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有失职、渎职或者损害营商环境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p><p>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或者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p>(一)对市场主体迁移违法设置障碍的;</p><p>(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拒绝接收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的;</p><p>(三)违法拒绝接收符合条件的电子证照、电子证明、电子材料或者要求提供实体材料的;</p><p>(四)对情况清楚、诉求合理的实名差评事项,拒不整改的;</p><p>(五)妨碍破产管理人依法履职的;</p><p>(六)其他不履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责或者损害营商环境的。</p><p>第七十九条 \xa0公用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损害营商环境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外,有关部门应当将其违法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p><p> </p><p>第五章 \xa0附 \xa0 \xa0则</p><p> </p><p>第八十条 \xa0本条例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p><p><br></p>', 'files': [{'fileId': '1778614980412604416', 'fileName': '2 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fileKey': '202404/6c261dc37b0f466894720131cf4a6fe8.docx', 'fileType': 'docx', 'fileSize': 42,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6c261dc37b0f466894720131cf4a6fe8.docx'}],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12 10:43:59'}, {'id': '1778614255339089920', 'policyTitle':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 (2024—2027年)》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府办发〔2024〕27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4, 'policyTypeName': '创新创业政策', 'policyText': '<p>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p><p>《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p><br></p><p>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p><p>2024年3月22日</p><p><br></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p>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p><p>(2024—2027年)</p><p><br></p><p>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p><p>一、总体要求</p><p>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聚焦推动好企业快速成长、坏企业快速出清,坚持问题导向、数字赋能、改革集成,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到2027年,实现我市营商环境竞争力显著提高,政务环境更加高效、法治环境更加公正、市场环境更加有序、创新环境更加活跃、要素保障环境更加完善,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努力成为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头兵。</p><p>二、重点任务</p><p>(一)对标先进优化提升专项行动</p><p>1.市场准入。持续提升开办企业“E企办”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企业名称申报承诺制,规范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完善企业名称争议处理机制,加强知名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深化“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推进食品生产和经营等高频证照智能联办,以及便利连锁企业分支机构集中办理和实名认证。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登记“应准尽准”,简化外国投资者认证手续。健全登记异常情形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商事登记代理机构。严格落实经营主体除名制度,依法清理无效经营主体。(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p><p>2.获取经营场所。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审批,打通项目策划生成、审批、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审批监管数据链条,实现“一码贯通”。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电子库、电子证照库,实现数据留存复用。完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更新发布工程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免申即领”改革。加大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力度,推动产权尽职调查“一站式”访问。(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委)</p><p>3.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优化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联合服务,加快推进水电气网等联合报装。健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外线协同设计、协同施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水电气网外线接入工程占掘路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提升外线工程施工效率。健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可靠性、可持续性等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和服务质量。(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城市管理局、重庆通信管理局)</p><p>4.劳动用工。持续推动就业服务数字化改革,优化“渝职聘”求职招聘应用,实现招聘信息精准智能匹配。优化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加快建设劳动争议“一站式”联处中心。推进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速裁团队)建设,健全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工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升执法效能。迭代升级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系统和守法诚信等级评价系统,提升使用便利度。(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p><p>5.获取金融服务。推动出台《重庆市地方金融条例》,完善绿色融资、担保交易、电子支付等领域监管政策。建设“数智金融服务”应用,贯通电子政务网、互联网、金渝网,实现金融资源“一网覆盖”、金融服务“一站通办”。依托动产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创新推出各类动产及权利抵押质押产品。推进应收账款票据化,加大供应链票据运用力度,提高应收账款确权和融资效率。用好用活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牵头单位:市委金融办)</p><p>6.国际贸易。大力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能力,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联动。加快推进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推广应用130米标准型船舶,进一步释放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动能。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化发展,开展航运贸易数字化改革,提升通关效率。构建智慧铁海联运综合场景,形成铁海联运“一码通”、“陆海链”金融服务、“一站式”综合订舱等重点能力。提升跨境电商通关便利化水平,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物流办)</p><p>7.纳税。拓宽税收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纳税人意见建议反馈机制。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拓展纳税辅导方式,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优化电子税务局企业代缴办税、综合关联式申报、“一站式”退税等场景,提升税费申报智能化水平和缴税便利度。拓展川渝税费服务合作范围和深度,深化业务跨区域通办和税费协同管理。探索建立税收事先裁定制度及工作程序。制定税务审计工作计划,依法依规公开税务审计结果。(牵头单位:重庆市税务局、市财政局)</p><p>8.解决商业纠纷。深化“全渝数智法院”建设,打造“渝诉智审”“川渝智诉”等应用,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推动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调解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水平。完善涉外商事纠纷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办事便捷度。推动民事诉讼繁简分流,强化司法鉴定管理,提升审判执行效率。推动“E律达”“E企达”融合适用,提升电子送达比例。强化司法公开,升级商事审判信息公开平台,依法公开审判信息数据。(牵头单位:市高法院)</p><p>9.促进市场竞争。聚焦医药、公用事业、日用消费品等重点领域,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出台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工作规范和公平竞争审查约谈工作指引,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和行业壁垒。依法加强经营者集中审查试点工作,出台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门槛,落实“政采贷”“政采担”等助企纾困政策,压减采购人支付合同款项时间。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促进专利技术向优质中小企业转移。(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p><p>10.办理破产。加快破产审判数字化建设,推动破产案件全流程网上办理。优化破产配套机制,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提升管理人依法履职能力。推进川渝两地在破产审判、执行联动等领域的司法协作。探索适用预重整程序,优化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强化破产案件府院联动,推动部门间企业破产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涉案信息查询便利度。探索推进破产财产多元化处置。完善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审等机制,提升破产案件审判效率。(牵头单位:市高法院)</p><p>(二)提升政务环境专项行动</p><p>11.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迭代升级以“渝快办”为总入口的“一网通办”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一窗综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统一受理、“一站式”办理。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和银行、邮政、园区等便民服务点建设,实现“就近办、家门口办”。联动12345热线、“互联网+督查”、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政务服务“好差评”等渠道,健全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服务机制。(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发展局)</p><p>12.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围绕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推动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模式,建立健全基于信用承诺的极简审批制度。推动民生关键小事极简办、高频证明材料在线开具。推进“川渝通办”提质扩面,拓展跨省市政务服务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完善政策解读发布机制,集中惠企政策兑现平台,推动优惠政策一次解读、一键确认、免申即享。(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发展局)</p><p>13.全面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完善智能搜索、智能导办、智能推荐、智能预审、智能审批、智能客服和效能监管体系。加强政务数据源头治理,实现“一数一源一标准”。推进“一人一档”“一企一档”建设,建立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打造个人和企业专属空间。丰富“渝快码”扫码、亮码应用场景。深化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应用,推动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通互认和扩大应用领域,更大范围推动“免证办”。(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发展局)</p><p>14.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模块化的涉企服务“一类事”场景,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衍生服务。健全线上线下帮办代办体系,增强帮办代办能力。在产业园区等加强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及时解决项目推进的难点问题。推进水电气网、公证、法律援助等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平台。持续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工作,通过用户感知促进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p><p>(三)提升法治环境专项行动</p><p>15.深入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出台《重庆市综合行政执法条例》,稳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将60%以上的行政执法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法定执法+赋权执法+委托执法”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探索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专业行政执法部门以派驻、包片等方式下沉执法力量,实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多部门执法检查内容,梳理形成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运用“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深入推进综合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牵头单位:市司法局)</p><p>16.加强涉企执法监督。加快建设“执法+监督”应用,强化市级执法部门对区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全方位、全流程监督,推动建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职责明确、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方式,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和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推进执法与服务并举。聚焦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头执法、同案不同罚、运动式执法、暴力执法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牵头单位:市司法局)</p><p>17.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财产权利,严格区分企业法人财产和企业家个人财产,保障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严格涉企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审查,常态化开展立案执法巡查,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依法规范涉企产权强制性措施,坚决防止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对不宜查封扣押冻结的经营性涉案财物,在保证侦查活动正常进行并采取必要保值保管措施前提下,允许继续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p><p>1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出台《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完善《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配套措施。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建立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信用监管等协同衔接机制。开展川渝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健全涉外知识产权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p><p>19.提升法律服务水平。加快西部法律服务高地建设,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商事调解中心。挖掘新兴法律服务市场需求,创新符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法律服务产品。打造“法律服务”应用,为企业提供公证、调解、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聚焦重点产业编制企业自主合规指南,明确合规经营要求,稳定经营主体监管预期。开展企业与律师事务所结对合作、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加大高层次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支撑。(牵头单位:市司法局)</p><p>(四)提升市场环境专项行动</p><p>20.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许可事项。按季度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排查归集,及时通报典型案例。面向经营主体常态化、多渠道征集问题线索,健全违规问题投诉、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将排查处理情况纳入区县信用状况监测评价。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以评促改”提升市场准入服务效能。(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21.破除隐性门槛和不合理限制。大力整治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大对不当市场干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坚决查处限制企业跨区域迁移、限定交易、妨碍商品要素资源自由流通等行为。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交叉互评、督查考核等工作,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破除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领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重点整治以注册地、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等不合理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歧视待遇的问题。(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p><p>22.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体系,推动修订《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强化招标投标数字化监管,推进监督系统、交易系统升级改造,加大电子交易推广使用力度,提高数据归集质量。探索建立招标投标协同监管机制,在执法、行刑衔接等方面强化协作,形成共同防范和惩治招标投标违法犯罪行为的合力,确保招标投标市场规范有序。(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23.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经营主体转型升级,从规模结构、活跃程度、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等维度,综合评估经营主体发展状况,加强经营数据分析,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实施“个转企”重点培育行动。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实施领军企业跨越发展鲲鹏计划,开展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和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提升行动。(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委)</p><p>(五)提升创新环境专项行动</p><p>24.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重点打造金凤实验室。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培育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平台,促进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发展。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科研机构与科技领军企业融合发展,吸引国际一流高校院所、知名企业来渝投资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p><p>25.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科创载体共建共享,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衔接机制。建设“科技攻关在线”应用,推进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深化市属公益科研机构改革。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开展企业创新揭榜攻关行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服务行动,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提质发展大学科技园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一批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和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p><p>26.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学基金联合投入机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制定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政策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领军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打造大企业带小企业协同创新综合体。发挥市级引导区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激励区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牵头单位:市科技局)</p><p>27.健全高素质人才梯次引育体系。迭代升级博士后支持政策,持续开展“博创未来”博士后沙龙。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开展新重庆引才计划优秀青年专项工作。完善外国人才工作管理体系,优化外国专家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为更多顶尖科技人才和外国专家来渝开展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行用人单位自主评价、薪酬贡献评价等市场化评价方式。(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p><p>(六)提升要素保障环境专项行动</p><p>28.强化能源保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电站、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页岩气稳产增能。加快推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疆电入渝”工程建设,力争分别于2024年、2025年建成投产。推动直供园区天然气管网建设,有效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完善储气调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加快推进“双环两射”500千伏目标主网架建设,提升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向主城都市区负荷中心输电通道送电能力。(牵头单位:市能源局)</p><p>29.强化用地保障。强化建设用地供应,主动发挥项目前期谋划阶段的规划主导作用,从规划布局、选址选线等方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保障论证,实现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率达到100%。持续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主城都市区新增工业项目按标准地出让比例保持在60%以上,从源头上提高工业项目亩均效益。升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重塑建设用地管理流程,实现重大项目数字化空间协同调度。(牵头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p><p>30.压减物流成本。优化长江航运组织模式,构建三峡库区坝上重滚运输体系,助推临港产业集群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挖潜三峡大坝通过能力,提升水运货量,降低单位运输费用。加强口岸收费监督,通过市场引导、行业规范等方式,引导报关、物流、仓储、场站等口岸经营服务单位进一步规范和降低服务收费。聚焦企业物流需求,分行业、分品类制定“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在食品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展统仓共配试点,推动形成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的物流模式。(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物流办)</p><p>31.加强劳动力供给。实施“稳岗扩岗”就业容量拓展工程,推出援企稳岗、助企纾困政策。支持发展夜市经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建立就业培训联动机制,围绕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培训。落实“企业发单、就业服务联盟+培训联盟派单、公共+市场接单、企业评单”四单制,加大企业空缺岗位归集力度,精准服务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p><p>32.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推动“渝链贷”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实施“一链一策一批”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专属产品。开发中长期“自动续贷”“随借随还”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推动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定期开展银政企专项对接活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对接和项目推送机制。推广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深化首贷续贷中心、金融服务港湾建设。(牵头单位:市委金融办)</p><p>(七)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专项行动</p><p>33.加强政府守信践诺。聚焦新官不理旧账、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建立政府机构违约失信归集和认定机制,多渠道受理归集违约失信投诉线索。建立政务诚信档案和政务诚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政府信用评价。与司法、纪检监察、审计等单位共享政府失信信息,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设合同履约监管系统,实时监测政企协议履约情况。(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34.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实现经营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全覆盖。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在行政审批、资金补助、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中开展信用激励。动态更新失信惩戒措施清单,推动信用惩戒措施依法依规实施。建立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公布各类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指引,推动信用修复集成办。(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35.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建立政企双向信用应用场景开发开放机制,持续培育褒扬诚信的市场化应用场景。依托信用应用场景大赛等载体,定期向社会征集评选优秀市场化信用应用场景。完善守信融资激励机制,提升“信易贷·渝惠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完善纳税信用信息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八)助企暖企护航成长专项行动</p><p>36.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服务机制。持续规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议、常态化走访服务经营主体、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沟通服务机制。严格落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主动服务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和商会建议交办督办、办理结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牵头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p><p>37.常态化做好涉企服务。深入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升“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应用能力,完善“渝企来维权”“渝企配政策”等功能,健全专员、平台、部门、专班“一站式”服务网络,实现企业诉求“一键吹哨、一指查询”。迭代升级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推动出台新一轮降低制造业成本政策措施。(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p><p>38.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常态化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及时处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投诉问题。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政策文件,不断健全项目审批、信用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规范,严防拖欠行为。加强信息披露和对恶意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典型案例的曝光,适时采取必要限制措施。(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p><p>(九)正面典型推广和反面典型通报专项行动</p><p>39.大力宣传正面典型。跟踪监测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健全“常态化宣传+重要节点专题宣传”机制,汇编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集和案例集,广泛宣传营商环境改革成效,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40.开展反面典型归集通报。通过区县自查、部门协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归集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健全“问题—任务—分办—落实—跟踪—反馈—上报”工作闭环机制,推动各项问题整改到位。建立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典型案例通报制度,鼓励新闻媒体曝光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p><p>41.常态化开展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推动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向常态协同转变,通过“面”上统筹抓重点,督促“线”上整治抓行业监管和行风建设,推进“点”上治理区域性、阶段性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吃拿卡要”、任性用权等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强化震慑效应。(牵头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p><p>三、保障措施</p><p>(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专班,系统研究、统筹推进专项行动。市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细化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确保行动方案明确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各区县要加强上下联动,统筹推动有关工作任务在本区域落地实施。</p><p>(二)强化工作闭环。要坚持目标导向,按年度滚动出台工作任务清单,事项化、清单化打表推进。定期开展工作调度,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建立以经营主体实际感知为检验标准的评价体系,用市场评价、考核评估等方式开展工作成效晾晒比拼。</p><p>(三)突出数字赋能。要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有效抓手和鲜明标识,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以场景应用驱动服务供给创新,构建多跨协同、运行高效的“一件事”体系,加快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数字化应用和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p><p><br></p><p>附件:2024年度工作任务清单</p><p><br></p><p>附件</p><p><br></p><p>2024年度工作任务清单</p><p><br></p><p>序号\t工 \xa0作 \xa0任 \xa0务\t牵头单位\t完成时间</p><p>一、对标先进优化提升专项行动</p><p>(一)市场准入</p><p>1\t推行企业名称申报承诺制,扩大申请人自主选择名称的权利和范围。\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2\t健全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范,完善知名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制度及企业名称争议处理机制。\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3\t迭代登记异常情形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商事登记代理机构,强化登记风险隐患防范化解。\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4\t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资产业准入书面承诺和双向提醒机制,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登记“应准尽准”。\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5\t巩固“渝港通”全程网办成效,简化外国投资者认证手续,提升外资企业登记能力和服务水平。\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6\t推进食品生产和经营等高频证照智能联办,拓展企业注销“信息共享、联动办理”范围。\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二)获取经营场所</p><p>7\t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电子库,实现数据留存复用。\t市住房城乡建委\t2024年12月</p><p>8\t推进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t市住房城乡建委\t2024年12月</p><p>9\t推动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95%以上。\t市住房城乡建委\t2024年12月</p><p>10\t加强有害建筑材料监管,更新发布工程建设领域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通告。\t市住房城乡建委\t2024年12月</p><p>11\t全面推行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免申即领”改革。\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12月</p><p>12\t完善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公开上一年度不动产权数据有关信息。\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6月</p><p>13\t逐步推进产权尽职调查信息共享和系统互联,实现“一站式”访问。\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9月</p><p>14\t试点开展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无纸化”改革,实现企业在线申请、部门在线审批、证照在线核发、结果在线共享。\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12月</p><p>(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p><p>15\t推动水电气网联合报装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水电气网外线接入工程占掘路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改革。\t市城市管理局\t2024年6月</p><p>16\t线上集中公布水电价、供水供电可靠性等信息。\t市城市管理局、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17\t开展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持续提升城市供水质量和供水韧性。\t市城市管理局\t2024年12月</p><p>18\t提高互联网服务质量,督促各基础电信企业提高互联网报装效率,加强断网及费用信息公开。\t重庆通信管理局\t2024年12月</p><p>19\t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大力实施“畅连山城·信号升格”“光耀山城·追光”行动,增强“双千兆”网络供给能力。\t重庆通信管理局\t2024年12月</p><p>20\t保障电信设施建设通行权,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在项目策划生成阶段明确用地位置规模和通信设施建设要求,保障企业依法依规办理规划、掘路、占路等审批手续。\t重庆通信管理局\t2024年12月</p><p>21\t开展全市城镇天然气行业规范经营活动专项整治。\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四)劳动用工</p><p>22\t优化“渝职聘”求职招聘应用并加强推广运用,促进供需有效对接。\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23\t持续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活用工等“一件事”集成化服务。\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24\t提高劳动争议“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效能,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进裁审衔接、在线委派委托调解、音视频调解、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等工作有序开展。\t市人力社保局、市高法院\t2024年4月</p><p>25\t优化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加快建设劳动争议“一站式”联处中心,提高劳动纠纷解决效率。\t市人力社保局、市高法院\t2024年4月</p><p>26\t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推进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速裁团队)建设,健全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工作机制,缩短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平均办理时限。\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4月</p><p>27\t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明确执法检查事项、形式和结果,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4月</p><p>(五)获取金融服务</p><p>28\t完善地方金融法治建设,加快推动《重庆市地方金融条例》出台。\t市委金融办\t2024年12月</p><p>29\t建设“数智金融服务”应用,整合现有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统一应用入口和用户体系,实现金融服务“一站通办”。\t市委金融办\t2024年12月</p><p>30\t用好用活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率,力争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的额度实现倍增。\t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t2024年12月</p><p>31\t推广使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积极探索适合动产及权利抵押质押申请人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t人行重庆市分行\t2024年12月</p><p>(六)国际贸易</p><p>32\t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应用,推动物流企业提升多式联运提单签发量。\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33\t稳定开行重庆中欧班列,争取开行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线路,提升运行质量。\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34\t加强通关模式改革,提升矿石等大宗货物在渝通关量。\t重庆海关\t2024年12月</p><p>35\t构建智慧铁海联运综合场景,形成铁海联运“一码通”、“陆海链”金融服务、“一站式”综合订舱等重点能力。\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36\t支持综合保税区建设机场前置货站,优先查验跨境电商进出口货物,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t重庆海关\t2024年12月</p><p>37\t完善跨境电商出口货物拼箱作业模式,对跨境电商出口监管实施“过程上链、对象赋码、分类通关”。\t重庆海关\t2024年12月</p><p>38\t支持大型物流仓储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等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通过自建或租赁等方式建设布局海外仓。\t市商务委\t2024年12月</p><p>39\t鼓励寄递企业依托寄递物流网络建设海外仓及处理中心,提高配送时效。\t重庆邮政管理局\t2024年12月</p><p>(七)纳税</p><p>40\t畅通税收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渠道,健全纳税人意见建议有效反馈机制,增强税收政策制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41\t建立“辅导办理一体化、流转办理一体化、税费服务场景化”的征纳互动服务运营机制,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政策知晓度和办税便利性。\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42\t优化电子税务局企业代缴办税、综合关联式申报、“一站式”退税等应用场景,提升税费申报智能化水平和缴税便利度。\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43\t优化征管机制,完善纳税信用数据归集治理能力,提升纳税信用数据质量。\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44\t拓展川渝税费服务合作范围和深度,深化业务跨区域通办和税费协同管理。\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45\t健全税费争议调解机制,推进税费争议妥善化解,保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46\t制定年度税务审计计划,依法依规公开税务审计结果。\t重庆市税务局\t2024年12月</p><p>(八)解决商业纠纷</p><p>47\t推动“渝诉快执”“社会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等互联互通,完善查找被执行人员、财产等协作联动机制。\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48\t推动仲裁、调解领域数字化改革,提升仲裁、调解质效和透明度。\t市司法局、重庆仲裁委\t2024年12月</p><p>49\t出台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调解上海中心诉调对接工作办法,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我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现代化、国际化水平。\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50\t发布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典型案例。\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51\t举办第二届西部陆海新通道法治保障论坛。\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52\t上线“E企达”系统,提高电子送达效率,压减商事案件审理时限。\t市高法院、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9月</p><p>(九)促进市场竞争</p><p>53\t整合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部门联席会议,设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规则。\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54\t制定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工作规范,完善会审程序,健全会审规则。\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6月</p><p>55\t制定公平竞争审查约谈工作指引,对政策措施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对妨碍公平竞争问题整改不力的,按程序开展核查。\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6月</p><p>56\t重点查处医药、公用事业、日用消费品等领域的违法行为。\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57\t依法加强经营者集中审查试点工作,出台我市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合规指引,持续提升审查质效,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58\t出台我市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指引,推动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59\t开展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无犯罪记录监督检查,对失信专家实施信用惩戒。\t市财政局\t2024年4月</p><p>(十)办理破产</p><p>60\t强化破产管理人培训,提升破产管理人履职能力。\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61\t编制发布第二批破产管理人名册,修订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62\t升级破产协同易审系统,完善破产文书自动生成、债权申报、债权人会议等功能。\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63\t依托府院联动机制,优化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集成服务,建立企业破产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债务人财产信息线上查询。\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64\t推广破产财产网络拍卖模式,提升破产财产价值。\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65\t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简化小微企业破产案件办理程序。\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二、提升政务环境专项行动</p><p>(一)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p><p>66\t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颗粒化比例达到100%,“一网通办”率达到80%,掌上可办率达到50%。\t市政府办公厅、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67\t推动各级政务服务部门业务系统及有关应用所涉政务服务事项在“渝快办”的电脑端、移动端、自助服务端、大厅窗口端同源发布、同步更新。\t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市级有关单位\t2024年12月</p><p>68\t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出台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进综合窗口充分授权,提升综合窗口服务能力。\t市政府办公厅,江北区政府\t2024年12月</p><p>69\t推进自助服务终端跨部门融合,支持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邮政、银行、电信等自助服务终端一体化延伸。\t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70\t联动12345热线、“互联网+督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政务服务“好差评”等渠道,健全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服务机制,实现企业群众诉求“一键响应”。\t市政府办公厅\t2024年12月</p><p>(二)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p><p>71\t推动完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国发〔2024〕3号)部署的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推进教育入学、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等“一件事”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取得积极成效。\t市教委、市委金融办等市级有关单位\t2024年12月</p><p>72\t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模式,健全基于信用承诺的极简审批制度,推进审批、监管、执法、信用一体协同。\t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73\t推进“川渝通办”提质扩面,通办事项数量达到350项。\t市政府办公厅\t2024年12月</p><p>74\t深化长江经济带政务服务合作,在川渝、沪渝等地探索开展“远程虚拟窗口”服务。\t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75\t事项化梳理惠企政策兑现清单,完善政策解读发布机制,线上统一兑现平台,线下设置统一兑现窗口,推动政策精准匹配、一键确认、免申即享。\t市政府办公厅、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三)全面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p><p>76\t推进“渝快办”平台建设,完善智能搜索、智能导办、智能推荐、智能预审、智能审批、智能客服和效能监管中心等能力组件。\t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77\t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归档、溯源,形成“一人一档”“一企一档”,打造个人和企业专属数字空间。\t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78\t深化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应用,推动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认应用。\t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79\t推进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完善“办结即归档”功能。\t市档案馆\t2024年12月</p><p>80\t拓展“渝快码”扫码、亮码应用场景,推动更多服务“码上可办、一码通服”。\t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81\t扩大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场景和范围。\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四)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p><p>82\t组建政务服务专业人员、专家团队,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智力支持。\t市政府办公厅\t2024年12月</p><p>83\t优化老年人数字化认证服务,推进高龄津贴和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补贴、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老年公交卡年检等无感认证、免申即享,一次认证、多次复用。\t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运输委\t2024年12月</p><p>84\t推进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扩面增效,出台行政许可案卷评查规范地方标准,对许可程序进行“法治体检”。\t市政府办公厅,潼南区政府\t2024年12月</p><p>三、提升法治环境专项行动</p><p>(一)深入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p><p>85\t加快推动《重庆市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出台。\t市司法局\t2024年9月</p><p>86\t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行政执法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达到60%以上。\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87\t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法定执法+赋权执法+委托执法”新模式,编制公布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88\t探索乡镇(街道)“综合执法+专业执法”新路径,推动区县专业行政执法部门以派驻、包片等方式下沉执法力量,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筹运行,实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89\t将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纳入基层智治体系统筹管理,构建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处置的闭环监管体系。\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90\t整合多部门执法检查内容,打造多跨协同的执法监管“一件事”应用场景,运用“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二)加强涉企执法监督</p><p>91\t制定行政执法监督年度工作计划,运用工作报告、统计分析、评议考核等方式,对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92\t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及时化解涉企执法问题。\t市司法局\t2024年6月</p><p>93\t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加强对涉企执法的社会监督。\t市司法局\t2024年10月</p><p>94\t聚焦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头执法、同案不同罚、运动式执法、暴力执法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t市司法局\t2024年8月</p><p>95\t加快建设“执法+监督”应用,统一归集行业领域执法基础数据、执法程序流转数据、执法信息公开数据等信息。\t市司法局、市大数据发展局\t2024年12月</p><p>(三)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p><p>96\t开展民营企业对政法机关的满意度测评。\t市委政法委\t2024年12月</p><p>97\t依法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以及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t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98\t规范涉企产权强制性措施,坚决防止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t市公安局、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99\t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不起诉改革,提升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适用率。\t市检察院\t2024年12月</p><p>100\t开通涉民营企业执行案件财产查控、资产处置“绿色通道”,最大程度缩短办案周期。\t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p><p>101\t形成《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草案)》。\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2\t完成《重庆市地理标志条例》立法调研。\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3\t完善《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配套措施。\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4\t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完善行刑衔接和行刑合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诉调对接。\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5\t强化川渝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动态管理重点保护名录,开展联合执法行动。\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6\t加快推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和市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建。\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7\t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机制,持续完善风险预警应急体系,提高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108\t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和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积极稳妥推动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职能下放。\t市知识产权局\t2024年12月</p><p>(五)提升法律服务水平</p><p>109\t争取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成立中国重庆国际商事仲裁调解中心。\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110\t举办国际商事仲裁论坛。\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111\t构建东盟仲裁联合体,健全完善商事诉讼、仲裁、调解“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t市司法局、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112\t推广“公证+”涉企服务新模式,发布涉企公证服务专员名录。\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113\t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活动,聚焦重点产业编制企业自主合规指南,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素养提升计划。\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114\t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中心,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数据库和法律查明国际合作平台建设。\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115\t联合举办第二届成渝地区律师法律服务产品创新大赛,增强专业法律服务供给。\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116\t持续组织开展送法进企活动,举办专题培训、法治体检等系列活动。\t市司法局\t2024年12月</p><p>四、提升市场环境专项行动</p><p>(一)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p><p>117\t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每季度组织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排查归集,及时通报典型案例。\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18\t健全市场准入违规问题线索投诉、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将排查处理情况纳入区县信用状况监测评价。\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19\t深化全国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动态完善我市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评估结果应用,以评促改提升市场准入服务效能。\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二)破除隐性门槛和不合理限制</p><p>120\t大力整治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加大不当市场干预行为监管执法力度,坚决查处限制企业跨区域迁移、限定交易、妨碍商品要素资源自由流通等行为。\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21\t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交叉互评、督查考核等工作,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22\t举办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活动,加强领导干部公平竞争政策培训,增强公平竞争意识。\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23\t征集招标投标领域设置隐性门槛和不合理限制线索,重点整治以注册地、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等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的行为。\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24\t开展政府采购领域“四类”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着力打击供应商围标串标、以虚假材料谋取中标等行为。\t市财政局\t2024年7月</p><p>(三)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管</p><p>125\t修订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26\t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方法运用规则。\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27\t推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管“一件事”。\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28\t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评标专家监督管理,加大评标专家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四)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p><p>129\t贯彻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出台我市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30\t出台我市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完善个体工商户分型标准和分类指标体系。\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31\t迭代升级“个体工商户服务直通车”应用,打造集法律政策、市场供求、招聘用工、创业培训、金融支持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景。\t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32\t出台我市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跨越发展“鲲鹏”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上有生态主导力的制造业领军(链主)企业。\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五、提升创新环境专项行动</p><p>(一)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p><p>133\t推动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34\t支持两江新区编制形成明月湖实验室建设方案。\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35\t支持重点高校建设2个以上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t市科技局、市教委\t2024年12月</p><p>136\t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培育3个以上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37\t培育30个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t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二)健全创新服务体系</p><p>138\t深入实施“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机制”等科技创新领域“三个一批”重大改革,建设运行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39\t建设“科技攻关在线”应用,推进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0\t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综合型、特色型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超过8500家和6万家。\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1\t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服务行动,通过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科技特派员团,助力企业技术创新。\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2\t积极筹建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构建规模化、市场化综合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900亿元以上。\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3\t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大学科技园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t市科技局、市教委\t2024年12月</p><p>(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p><p>144\t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等5个重大专项,以及新能源、绿色低碳等8个重点专项。\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5\t建立科技企业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机制,发挥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6\t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领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促进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147\t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运行机制,调整政银风险分担比例,促进风险补偿基金良性循环。\t市科技局\t2024年12月</p><p>(四)健全高素质人才梯次引育体系</p><p>148\t开展新重庆引才计划优秀青年专项工作。\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49\t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引育卓越工程师10000人。\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50\t健全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市级人才工作服务站,提供安家落户、创业指导、成果转化、人事托管等服务。\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51\t推进“渝才荟”人才服务应用建设,优化人才服务港功能。\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六、提升要素保障环境专项行动</p><p>(一)强化能源保障</p><p>152\t推动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支持性调节性电源建设,确保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t市能源局\t2024年6月</p><p>153\t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力争新增发电装机50万千瓦。\t市能源局\t2024年12月</p><p>154\t推动“疆电入渝”工程建设,力争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用。\t市能源局\t2024年12月</p><p>155\t加快推进“双环两射”500千伏目标主网架建设,力争500千伏隆泉线动态增容、220千伏枣子湾输变电及送出等工程建成投用。\t市能源局\t2024年12月</p><p>156\t推动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力争产气量达到170亿立方米。\t市能源局\t2024年12月</p><p>157\t推动川气东送二线建设,开工建设西永线三合阀室至外环双福阀室、铜锣峡集注站至外环阀室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t市能源局\t2024年12月</p><p>158\t推动铜锣峡储气库形成部分调峰能力,黄草峡储气库完工。\t市能源局\t2024年12月</p><p>(二)强化用地保障</p><p>159\t强化建设用地供应,从规划布局、选址选线等方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保障论证,实现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率达到100%。\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12月</p><p>160\t持续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主城都市区新增工业项目按标准地出让比例保持在60%以上。\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12月</p><p>161\t迭代升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管系统,重塑建设用地管理流程,实现重大项目数字化空间协同调度。\t市规划自然资源局\t2024年12月</p><p>(三)压减物流成本</p><p>162\t开展重大物流设施国土空间布局及集疏运体系研究。\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163\t加快推动“渝车出海”,开展滚装班轮测试。\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164\t强化口岸收费监督,督促口岸收费主体及时公开收费目录清单。\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165\t开展食品农产品加工园区统仓共配试点。\t市政府口岸物流办\t2024年12月</p><p>(四)加强劳动力供给</p><p>166\t实施“稳岗扩岗”就业容量拓展工程,推动“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服务、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建设等改革,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67\t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合理布局零工市场(驿站)110个以上,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7个和示范村(社区)200个。\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68\t推动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培训占比达到65%以上,培训就业率达到55%以上,产业匹配度达到80%以上。\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69\t迭代升级企业用工服务“四单制”,力争规上限上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全覆盖。\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170\t搭建企业用工线上线下对接渠道,举办系列招聘活动500场次以上。\t市人力社保局\t2024年12月</p><p>(五)完善融资服务体系</p><p>171\t推动“渝链贷”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实施“一链一策一批”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专属产品。\t市经济信息委、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t2024年12月</p><p>172\t推动银行机构数字化转型,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缩短信贷审批时间。\t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t2024年12月</p><p>173\t开展银政企对接活动,推动项目融资需求和项目对接。\t人行重庆市分行、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74\t完善重点产业信贷融资服务体系,加大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t市委金融办、人行重庆市分行\t2024年12月</p><p>175\t对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较好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t人行重庆市分行\t2024年12月</p><p>七、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专项行动</p><p>(一)加强政府守信践诺</p><p>176\t依托信用中国(重庆)网站、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等渠道,受理、归集涉及政府部门(含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违约失信投诉,开展失信核实认定,并督促整改。\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77\t推动政务诚信数据归集治理,建立政府机构政务诚信档案。\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6月</p><p>178\t建立政务诚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政府机构政务诚信综合评价。\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6月</p><p>179\t建立健全政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推动涉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动态清零。\t市发展改革委、市高法院\t2024年12月</p><p>180\t探索建设合同履约监管系统,实时监测政企协议履约情况。\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9月</p><p>(二)优化市场信用环境</p><p>181\t建立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企业法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全覆盖。\t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6月</p><p>182\t推动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83\t出台我市失信惩戒措施清单(2024年版)。\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84\t开展《重庆市政务服务信用承诺管理办法》立法调研。\t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t2024年6月</p><p>185\t建立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公布各类失信信息信用修复指引,实现行政处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等失信信息信用修复“一件事”集成服务。\t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t2024年6月</p><p>(三)推进社会信用建设</p><p>186\t举办信用应用场景大赛,评选优秀信用应用场景。\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187\t完善“信易贷·渝惠融”应用功能,为经营主体提供申请有额度、办理有时效、拒单有原因、服务有监督的“四有”金融服务。\t市发展改革委、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t2024年12月</p><p>188\t深化“信用+农户融资”激励场景,试点区县扩展到20个。\t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t2024年9月</p><p>189\t拓展个人所得税纳税信用增值应用,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t重庆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6月</p><p>八、助企暖企护航成长专项行动</p><p>(一)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服务机制</p><p>190\t打造“渝商E”服务应用,推动民营企业诉求直通、商协会管理服务、民营企业风险预警处置等事项线上集成办理。\t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t2024年12月</p><p>191\t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大谈心”活动。\t市工商联\t2024年6月</p><p>192\t开展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t市工商联\t2024年12月</p><p>(二)常态化做好涉企服务</p><p>193\t提升“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应用能力,完善“渝企办难事”“渝企来维权”“渝企找专员”“渝企配政策”等功能模块,实现企业诉求“一键吹哨、一指查询”。\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194\t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加强服务企业专员队伍建设。\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195\t开展企业减负政策宣传周系列活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196\t迭代升级第十二批重庆市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目录清单。\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三)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p><p>197\t常态化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推动台账内未化解欠款清零。\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198\t联动“民呼我为”应用,加强拖欠账款投诉问题催办督办。\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199\t强化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激励评价,将防范和化解情况纳入区县信用状况监测评价。\t市经济信息委\t2024年12月</p><p>九、正面典型推广和反面典型通报行动</p><p>(一)大力宣传正面典型</p><p>200\t健全“常态化宣传+重要节点专题宣传”机制,积极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201\t汇编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集,归集整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202\t汇编优化营商环境案例集,鼓励“一地创新、全市推广”。\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203\t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将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社会认可度高的改革举措上升为制度规范。\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二)开展反面典型归集通报</p><p>204\t通过区县自查、部门协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归集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205\t建立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典型案例通报制度。\t市发展改革委\t2024年12月</p><p>(三)常态化开展损害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p><p>206\t依托“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加强对营商环境的智慧监督,建立异常行权模型,及时排查廉洁风险点和作风问题,提高监督针对性和时效性。\t市纪委监委机关\t2024年12月</p><p>207\t深入整治消极懈怠、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问题,严肃查处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等行为。\t市纪委监委机关\t2024年12月</p><p>208\t定期通报曝光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释放正风肃纪强烈信号,督促党员干部引以为戒。\t市纪委监委机关\t2024年12月</p><p><br></p><p><br></p>', 'files': [{'fileId': '1778614237987241984', 'fileName': '1 关于印发《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fileKey': '202404/e0e9adbb1c7945ae984ea89c99345618.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774,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e0e9adbb1c7945ae984ea89c99345618.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12 10:40:58'}, {'id': '1775452166944673792', 'policyTitle':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经信通信〔2023〕11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1, 'policyTypeName': '产业扶持政策', 'policyText': '<p>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p><p>《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共同贯彻执行。</p><p>特此通知。</p><p><br></p><p>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p><p>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xa0</p><p>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2023年12月18日</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p>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p><p>(2023—2027年)</p><p><br></p><p>服务器及有关产品是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等新型生产力的主要实现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为贯彻落实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培育打造服务器“新星”产业集群,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信﹝2023﹞180号),特制定本行动计划。</p><p>一、指导思想</p><p>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器及有关产品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和我市个人计算机领域产业优势,着力提升服务器等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构建“1+3”服务器产业集群,加快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服务器研发制造基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注入新的产业助力。</p><p>二、主要目标</p><p>到2027年,我市服务器产业集群初具规模,“1+3”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检测、维修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产业技术水平全球先进,汇聚国内外服务器领域头部企业3家以上、累计开发投放服务器产品50款以上,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p><p>三、重点任务</p><p>(一)实施“1+3”产业体系构建行动。</p><p>服务器。瞄准算力需求,大力发展通用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AI(人工智能)服务器等产品。鼓励笔电搭载AI技术,向边缘计算终端发展。面向专业场景,探索开发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等领域的专用服务器产品。紧盯全球前沿,加强面向新型计算模式、数据密集场景、高密融合场景等条件下的技术架构研发,重点提升高通量服务器、国产工艺通用服务器性能。以服务器整机为牵引,发展BMC(基板管理控制器)管理器模块、高速互联总线、高频率高功率电源和国产工艺主板、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SoC(系统级芯片)、功率半导体、高精度授时功能部件、高精度时钟芯片、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部件。</p><p>通信设备。瞄准算力对通信能力需求,延伸发展交换机、路由器、光通信器件等产品。适应大规模集群运算对海量数据传输需求,制造数据吞吐速率高、端口时延低、全光互联、低能耗的交换机产品,发展交换芯片、物理层芯片、网卡、存储以及外围硬件等设备,积极布局基于光电共封装技术的下一代交换机研发。积极引育面向SDN(软件定义硬件)开放构架,具备超大容量、高可靠性、低延时、低抖动等特性的路由器产品,加强SRv6(Segment Routing IPv6,基于IPv6转发平面的段路由)、FlexE(Flex Ethernet,灵活以太网)、Flex-Algo(Flexible Algorithm,灵活算法)等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布局NP芯片研发和制造业务。发展400G/800G高速率光模块,向光器件、光芯片、印制电路板、结构件等部件,光纤适配器、陶瓷套管、放大器芯片、PLC芯片、波分复用芯片、光衰减芯片等组件延链补链。</p><p>先进材料。面向高速运算与数据交换需求,依托我市在铜材料、合成材料、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产业基础,积极开发高密度互联印制电路板所需超低损耗覆铜板和新一代覆铜板所需铜箔、玻纤布和特种树脂材料。面向高带宽存储需求,发展氧化铪(HfO2)、氧化镧(La2O3)、钴及相应前驱体材料。面向超高频率、低损耗电源需求,开发发展适配的碳化硅、氮化镓等材料。面向低能耗需求,发展液冷、导热硅脂、导热相变化等材料。相关软件。开展面向先进计算架构的主板原代码设计、人工智能模型、隐私保护、虚拟化和容器化等软件产品开发,探索用于服务器研发与性能提升的人工智能算法与模型。开展操作系统关键技术、操作系统适配验证、基础软硬件兼容适配验证、云边协同等方面技术攻关,提高软硬件协同发展水平。</p><p>(二)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p><p>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宣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鼓励政策,支持整机与零部件企业集聚研发人才、建设研发团队、拓展研发职能、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将服务器有关创新平台纳入电子终端研发机构资源池和全球优势产品培育计划征集范围。</p><p>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服务器产业需重点突破技术并结合实际科研情况,每年设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方案,培育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支持在渝相关科研机构深度参与科技攻关,提升服务器产业集群科研水平。加强服务器、交换机等重点产品研发,推进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产品适配协同,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p><p>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面向可靠性、稳定性、硬件兼容性、信息安全等测试需求,推动检测机构扩大检验检测范围,建立从整机到元器件到材料的全链条检验分析能力,完善相关技术要求、测试方法等,开展有关设备研制。支持产学研合作,鼓励参与或主持标准制(修)订,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p><p>(三)实施产业链贯通行动。</p><p>引育更多整机企业。发挥我市与全球著名服务器企业合作基础,争取在渝布局服务器产品或扩大服务器在渝生产规模。引进国产服务器企业来渝布局研发制造基地。支持现有专业服务器企业拓展产品种类,加快通用服务器、先进服务器等产品研发。</p><p>健全配套体系。推动功率器件、晶振、容阻感元件、GPU、印刷电路板、电源、结构件等领域企业加快开发适配服务器产品的配套产品。以整机需求为牵引,加大高速光模块、光器件等薄弱缺失环节引育力度。推动服务器与软件、先进材料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完整的配套体系。</p><p>(四)实施应用拓展行动。</p><p>推动重大工程应用。通过超前布局数据中心、算网等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打造算力保障基地,并深化全光智慧城市建设,建设超低时延、超快接入、超大带宽、超高可靠、超高能效的全光网,扩大骨干网、城域网对IPv6、SRv6等技术支持,释放市场空间。实施重大工程与服务器有关产品发展“一条龙”行动,并鼓励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安全可信的基础软硬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自主的存储设备。</p><p>鼓励打造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针对智能计算、超级计算、边缘计算等场景,开展前沿技术升级与试点应用。推动工业、金融等领域算力渗透率显著提升,医疗、交通等领域应用实现规模化复制推广,能源、教育等领域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每个领域累计打造30个以上应用标杆。</p><p>(五)实施制造业能力提升行动。</p><p>推动智能制造。用好“数字化车间”“创新示范智能工厂”等政策,推动企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应用,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数字化水平、上云上平台,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性成果。</p><p>推动绿色制造。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节能诊断,实施综合能源系统节能改造,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大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打造、应用、推广力度,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p><p>四、保障措施</p><p>(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p><p>在重庆市制造强市领导小组下组建服务器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服务器产业集群发展,谋划研究重大事项、重大政策,根据服务器产业发展需求召集相关单位、协调解决问题。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委,负责日常工作。有关区县、园区结合实际规划布局服务器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工作方案,促进产业发</p><p>(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p><p>市级有关部门在职能职责范围内,研究出台有助于促进服务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与服务力度。鼓励有关区县、园区在本行动计划基础上出台配套政策,强化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当地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等投资机构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作用,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助力服务器产业集群发展。各级各单位严格兑现招商引资政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对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有关企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p><p>(三)加大开放发展力度。</p><p>建立专家、企业家参与服务器产业规划与政策拟订的机制,并充分利用服务器供应链成熟度评价成果,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产业链工艺改善、技术进步和人才交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国发〔2023〕11号),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市创新研发全球领先产品。</p><p>(本文有删减)</p>', 'files': [{'fileId': '1775452160502169600', 'fileName':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服务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fileKey': '202404/9b1341ddf45d48c68003f76829053023.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60,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9b1341ddf45d48c68003f76829053023.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03 17:15:58'}, {'id': '1775450924323393536', 'policyTitle':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经信通信〔2023〕10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1, 'policyTypeName': '产业扶持政策', 'policyText': '<p>开区管委会,有关单位:</p><p>为贯彻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我委研究制定了《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遵照执行。</p><p>特此通知。</p><p><br></p><p><br></p><p><br></p><p>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p><p>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xa0 2023年12月15日\t</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p>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p><p>行动计划(2023—2027年)</p><p><br></p><p>人工智能(AI)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推动AI技术与服务机器人深度融合,既是AI技术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为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培育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新星”产业集群,特制定本行动计划。</p><p>一、指导思想</p><p>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和全市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优势,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服务机器人为突破,以智能化、模块化、仿生化为主攻方向,加强要素集聚,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厚植创新创业生态,培育打造拳头产品,构建形成“2346”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为现代化新重庆和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注入新的产业助力。</p><p>二、主要目标</p><p>到2027年,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显著增强,服务机器人领域AI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深度走在全国前列,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基本形成,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30项以上、引进培育行业领域知名企业30家以上、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机器人产品30款以上、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应用场景30项以上,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加速构建形成“2346”产业发展格局。</p><p>三、重点任务</p><p>(一)夯实算力与大模型两大基础。</p><p>提升人工智能基础算力。按照“先利旧、次调度、再升级、后建设”原则,融合发展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基础算力。加快两江水土云计算中心、西部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京东探索研究院超算中心、中科云从智算中心、商汤智算中心等现有算力资源整合,为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来渝发展提供基础算力资源。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建设,超前谋划部署新算力资源,为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模型开发提供坚实保障。</p><p>构建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支撑、统一运维”原则,打造涵盖专用大模型、业务大模型、知识技能平台、人机融合系统的服务机器人大模型体系,提升服务机器人感知、交互、决策、行动的智力水平。针对服务机器人全模态感知、多轮人机对话、行为运动、自主决策等方面,部署专用大模型,开展模型训练与推理,为服务机器人提供基本智力支撑。针对各应用场景,部署业务大模型,开展模型调优训练与推理,为服务机器人精准适应特定应用场景提供智力支撑。针对服务机器人技能提升和智力发育,部署知识技能平台,持续为大模型赋能通识知识和行业知识。针对数字孪生、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部署人机融合系统,实现人与机器自然融合,为特定场景的大模型提供“人机协同”训练。</p><p>(二)打造合作、孵化、运营三大平台。</p><p>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生态合作及产业推广平台。整合中关村双创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以及龙头企业等资源,组建重庆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标准制定、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检验检测、供需对接等行业服务。搭建服务机器人零部件交易市场,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辐射范围,由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迈进。</p><p>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孵化平台。推动组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打造金凤科创园等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全球创新成果捕捉与研判,争取更多AI及服务机器人领域创新成果来渝转化。组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分院,提供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加快工程开发、样品试制、数据模拟、场景应用、工艺改进等能力建设,更好满足样机及小批量生产制造需求,促进创新成果加速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发挥全市电子制造、机械加工领域产能优势,探索建立服务机器人共享工厂,构建形成服务机器人领域委托设计制造(ODM)/贴牌生产(OEM)能力,提升服务机器人产品快速响应能力。</p><p>打造AI及服务机器人行业公共运营服务平台。面向城市治理、清洁服务、物流搬运、医疗康复、居家服务、安防巡检等重点领域推进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示范应用,同步搭建公共运营服务示范平台,引入专职运营服务人员、外部专家,开展服务机器人保养、维护、维修等服务,为各服务场景提供更加专业、精准服务和发布基于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服务平台基于链接服务机器人数据,开展融资租赁等商业模式创新。</p><p>(三)建设四类产业集聚区。</p><p>建设两江新区AI技术创新核心区。发挥两江新区资源汇集优势,聚焦AI及服务机器人原创和前沿技术创新,建设算力基础,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标准检测、成果孵化、融资租赁、展示体验、培训应用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在打造高端研发总部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实效。</p><p>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创新核心区。发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科研院所聚集、信息制造业基础优势,增加算力供给,以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为导向,快速提升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适配性,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实效。</p><p>建设中心城区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集聚区。发挥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等中心城区在智能终端产业的既有优势,加快推进传统智能终端产业向AI及服务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发展,丰富产品谱系,积极引育行业一流的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在集聚整机龙头企业、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上取得实效。</p><p>建设渝西地区服务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区。发挥璧山区、永川区、江津区等渝西地区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零部件产业的传统优势,加强与重点区域科创资源对接,构建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集群分工格局,在强链补链、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实效。</p><p>(四)构建六大产品体系。</p><p>清洁服务机器人。面向商场、酒店、社区等多元场景,以及陆地、水域、高空等区域清洁需求,发展具有自我感知、智能行为规划、智能运动控制等能力的清洁服务机器人,推动在物业保洁、市容环卫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p><p>物流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商贸物流需求,拓展城市复杂场景即时配送、智能物流柔性拣选、智慧园区运营等应用场景,研制智慧人机协作方案,发展无人配送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无人叉车、AGV智能寻迹搬运机器人、全轮驱动重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推广物流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p><p>医疗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医院、健康社区等建设需求,拓展辅助超声诊断和筛查、影像全自动诊疗、辅助精准定位、远程手术治疗、医疗物资配送等应用场景,发展医工结合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手术、医护、外骨骼等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相关产品应用推广力度。</p><p>居家服务机器人。面向智慧家庭发展需求,以满足生活需求为目的,发展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养老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家用搬运机器人等多种产品,推动机器人在康复护理陪伴、家庭娱乐休闲、家庭安防监控等多种场景的应用。鼓励居家服务机器人整机研发,助力相关企业孵化,带动居家服务机器人应用推广。</p><p>特种服务机器人。聚焦应急、安防、电力、化工、农业、建造等领域需求,打造安防与救援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等成熟产品示范应用,发展危化品巡检机器人、水面/水下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创新产品。</p><p>人形机器人。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研发、AI通用大模型技术开发、关键零部件攻关和标准制定。聚焦灵巧臂—手建模和控制技术、复杂运动控制技术、仿生感知认知技术、生机电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视深导航技术等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技能提升和智能发育,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强化机器人AI大模型能力支撑,构建开源开放的机器人AI大模型评测体系和生态,加快AI和人形机器人融合发展。</p><p>(五)打造应用示范场景。</p><p>聚焦数字重庆、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与典型场景,强化AI及服务机器人产品供给,加速推动产业集聚。面向重点领域的“机器人+”应用,建立常态化场景清单征集、遴选、发布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重点行业、科研机构开放应用场景,投资建设重点示范项目,鼓励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场景、标志性服务和标志性成果。积极开展AI及服务机器人场景主题创新活动、创新大赛等,汇聚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性的解决方案,打造场景创新开放应用高地。依托AI及服务机器人展示中心,鼓励企业与用户积极参与体验,开展优秀场景推介,同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鼓励市内各方参与采购。组织召开行业产需对接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加快研发制造与应用深度合作,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p><p>(六)加速产业生态集聚。</p><p>加大优质企业招引力度。聚焦AI赋能、整机制造与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招商知识图谱、产业地图,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瞄准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拥有独特解决方案的创业团队,推动创新成果在渝转化。着力引进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提升知识产权、技术转化、认证评价、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p><p>建立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科创联合体,提升科技创新力,加速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打通“线上交易+线下布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通过优势互补、供应链共享、精准营销等措施,提高产品市场渗透性。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引导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开展服务机器人融资租赁、共享等商业模式,开发维修保养、二手交易与再制造等后市场服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p><p>四、保障措施</p><p>(一)加强组织领导。</p><p>在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组建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工作专班,统筹推进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谋划研究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责,研究出台有助于促进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区县结合实际规划布局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合力推进相关工作落实落地。</p><p>(二)加大政策支持。</p><p>统筹市级财政科技、产业等专项资金,加大对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引育、产品研制、载体建设、应用示范等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条件符合的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国家级专项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做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支持AI及服务机器人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鼓励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充分应用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p><p>(三)突出基金引导。</p><p>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分期组建百亿元规模的AI及服务机器人基金。基金由市区两级母基金与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出资共同组建,下设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专项基金,重点投向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等核心技术,重点扶持技术型初创期企业、成长期企业,推动企业向创新应用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趋势、市场感知、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科学高效决策机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专业投资机构等投引作用,带动各类资本支持符合战略方向、有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调动各类资源,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以基金为纽带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p><p>(四)夯实人才支撑。</p><p>全面落实相关人才计划,重点瞄准海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等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聘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顶级院士、专家作为产业顾问。对在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具有突出成绩的中青年科学家、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予以重奖,加强实验室筹建补贴、人才补贴、家属安置等支持。创新人才认定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技术创新成果或产品落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专家、同行、创新主体自主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模式。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合作,联合共建人才教育发展中心,加强AI及服务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育。</p><p>(五)创新产品推广。</p><p>整合多方资源,汇集各领域终端用户需求,开展常态化线上对接服务。建立清洁、物流、医疗、居家、特种作业等领域供需对接机制,加速服务机器人应用落地。创新应用推广模式,通过短期租赁、共享服务、代运营等方式加强应用推广,催生服务新业态。支持重点产品纳入《重庆市重点鼓励采购产品指导目录》和《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p><p>(六)强化产业监测。</p><p>研究制定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实施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市区联动定期开展AI及服务机器人重点企业调研和运行监测,实时跟踪产品研制、项目实施等情况,精准做好企业服务。探索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产业调研,跟踪评估发展效能,精准提供决策建议。</p><p>(七)优化数据供给。</p><p>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依托“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范式,推动实现数据可信、可控、可审计的融合应用。面向全市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数据资产质量评估、价值评价等试点,引导企业发掘数据资产、开放数据资源、参与数据交易。积极引进数据要素型企业,重点培育数源商、数据开发商、数据服务商等多元主体,推动数据的采、存、洗、标、训等业务全面发展,为AI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迭代提供数据服务支撑。</p><p>(八)营造良好氛围。</p><p>充分利用智博会、西洽会、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博览会等综合性专业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吸引来渝投资。推进国内外权威性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峰会与论坛落地重庆,提升全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国际影响力。依托AI及服务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项目投资与人才引进,做优做强产业发展生态。利用全媒体宣传推介,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形成共同推动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p>', 'files': [{'fileId': '1775450917411127296', 'fileName':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fileKey': '202404/0b179ec3c8b54785a3594d139478912b.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51,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0b179ec3c8b54785a3594d139478912b.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03 17:11:01'}, {'id': '1775449955778908160', 'policyTitle':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经信汽车〔2024〕1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1, 'policyTypeName': '产业扶持政策', 'policyText': '<p>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理委员会,有关单位:</p><p>《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p><p>特此通知。</p><p><br></p><p><br></p><p>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p><p>2024年1月9日</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p>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p><p>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p><p><br></p><p>摩托车产业是重庆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基础良好,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贡献独特。当前,摩托车产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呈现出消费升级、绿色环保、智能运用、集聚融合等新趋势,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按照《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精神,为贯彻落实全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各项决策部署,抢抓产业变革新风口,放大产业“先发”优势,全面推动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创新打造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有力支撑我市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有效期为2023—2027年。</p><p>一、发展现状与趋势</p><p>当今,全球摩托车产业主要向中大排量、电动化方向发展,摩托车逐步从代步工具向消费娱乐产品转型。全球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约1500家,2022年全球摩托车产量5800万辆,同比增长1.75%;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676.2万辆,占比11.6%,同比增长2.1%;电动摩托车951.4万辆,占比16.4%,同比增长1.6%。在全球节能减排大背景下,摩托车制造企业已逐渐淘汰小排量燃油车,转向电动化产品布局。电动摩托车成为重要的增长点,逐步向长续航里程、高车速、高充电效率等方向发展,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也进一步提升。</p><p>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摩托车市场,全国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459家,2022年全国摩托车产量2129.22万辆;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55.11万辆,占比2.59%,同比增长47.5%;电动摩托车761.1万辆,占比35.74%,同比增长1.48%。全国出口总量约760万辆,出口平均单价650美元,250ml以上排量摩托车出口平均单价达到了3000美元左右。当前我国摩托车产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亟待优化产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全球品牌影响力。</p><p>重庆是重要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全市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43家,2022年全市摩托车产量448.9万辆;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8.2万辆,占比1.8%,同比增长9.8%;电动摩托车71万辆,占比15.8%,同比增长7.5%。全市出口总量约361.6万辆,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7.5%,出口平均单价550美元,250ml以上排量摩托车出口平均单价达到2850美元。当前我市“弯梁车”“小排量”低端产品占比仍较高,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较低。优化整车产品体系,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是我市打造千亿级摩托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p><p>二、发展目标</p><p>到2027年,全市摩托车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年产量突破800万辆(出口500 万辆);其中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25万辆,电动摩托车400万辆。力争培育4家年产50万辆以上的摩托车龙头企业,打造2个国际知名品牌,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摩托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5%。打造高端摩托车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2个摩托车产业集聚区,摩托车产业配套更加完善,结构更加优化,规模效益、自主创新、企业实力和集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升。</p><p>三、重点任务</p><p>(一)优化摩托车产品体系。</p><p>1.加快燃油摩托车产品转型升级。鼓励传统燃油摩托车企业加大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研发力度。持续丰富摩托车产品谱系,聚焦250ml及以上中大排量街车、巡航车、复古车、旅行车、赛车、越野车等高端摩托车产品,梳理国内外品牌市场格局,结合本地产业基础与技术现状,制定细分车型研发规划,加快燃油摩托车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p><p>2.构建电动摩托车完整产品谱系。鼓励本地摩托车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开展长续航、高性能电动摩托车开发,加大电动踏板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等基础车型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引育力度。加速研发以长续航、高性能的高速赛车、越野车等为引领的高端摩托车产品。</p><p>(二)加快零部件产业补链强链。</p><p>1.推进中大排量摩托车零部件产业链优化升级。持续巩固发动机缸体、发动机缸盖、齿轮、活塞环等零部件产品优势。加快减震器、离合器、轴瓦、连杆、曲轴、覆盖件、智能控制器、智能仪表等产品提档升级。重点提升高端车架、ABS、电子控制器、催化转化器、电喷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p><p>2.提高电动摩托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加快本地轻量化车架、轮毂、涂装、高级防腐蚀电镀等产品及工艺提档升级。重点培育电动摩托车覆盖件、电机、电池及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p><p>(三)推进摩托车产业智能化发展。</p><p>1.推动摩托车产品智能化升级。加快推进BSD盲区监控系统、LCMA变道辅助系统、FCW碰撞预警、IHA智能大灯等智能环境感知技术;M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防抬头/防翘尾、陡坡缓降系统/自动驻车、坡道起步辅助系统等智能安全驾驶技术;加大智能语音、智能解锁、OBD车联网等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在摩托车领域应用力度,提升摩托车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摩托车驾乘乐趣。</p><p>2.提升摩托车产业数字化水平。应用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整合摩托车产业链资源,为摩托车企业提供从前期产品制造到后期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为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协同合作的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数据驱动供求关系循环优化,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为主体,着力构建“数字技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摩托车产业形态。</p><p>(四)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区建设。</p><p>1.加速构建产业集聚区。基于摩托车产业聚集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重点打造以九龙坡、巴南等渝南地区为核心的中大排量摩托车产业集群,以永川、铜梁等渝西地区为核心的电动摩托车产业集群。引导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鼓励相关科研机构、设计公司、认证公司等配套服务企业向其周边落户,加快形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产业集群。</p><p>2.重点打造“1+N”模式产业园区。鼓励以1家整车企业带动N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模式建设摩托车产业园区,形成集模具设计加工、零部件生产制造、整车研发组装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基地。支持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区域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p><p>(五)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p><p>1.加大研发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建立和共享研发平台,对标国际先进龙头企业。承担或参与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提升设计、研发、试验以及分析等能力。重点提升整车设计、热管理、整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主动安全自平衡、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研发能力。</p><p>2.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鼓励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与服务,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聚焦大排量发动机、电机、电控、电池等核心零部件质量难点,梳理剩余车辆可靠性、耐久性等关键整车性能提升的技术问题,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开展专项攻关研究,攻关一批,应用一批,快速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先进技术示范应用,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p><p>(六)扩大出口市场规模。</p><p>1.支持摩托车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指导摩托车企业精准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通过“前展后仓”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一企一策”制定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加强与国外销售公司合作,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建海外市场营销渠道。鼓励摩托车企业加强协同合作,共享海外营销、服务渠道,拓展市场覆盖面,提升重庆产摩托车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p><p>2.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出口。鼓励整车企业在海外有步骤地建立整车生产基地和散件组装工厂,减少物流运输成本,提升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积极推动摩托车及零部件企业加强与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围绕出口新车型上市、关键核心技术发布、质量管控水平提升等主题,在海外举办专项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海外影响力,打造专属品牌文化,赋能企业国际化布局,夯实摩托车出口基地形象和行业地位。</p><p>(七)提升配套服务能力。</p><p>1.打造高质量摩托车标准体系。鼓励行业协会、技术团体针对大排量摩托车、高端电动车、智能网联摩托车等产品开展高质量标准研究,加强摩托车产业标准中关键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提升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重点提升摩托车产业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产业信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一体化服务能力。建立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高质量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p><p>2.推动国家级摩托车检测机构发展。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本地化服务优势和平台作用。鼓励摩托车检测机构建造可满足高端摩托车研发、测试、评价的综合实验室,推动建设国内一流的摩托车可靠性、耐久性综合试验场,助力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p><p>四、保障措施</p><p>(一)加强统筹协调能力。</p><p>充分发挥市推动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规划指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抓好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决策部署。</p><p>(二)健全政策支撑体系。</p><p>持续优化摩托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政策,重点支持大排量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产业发展,聚焦摩托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和目标,鼓励各区县出台针对性支持政策,在企业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打造、产业融合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p><p>(三)优化招商引资环境。</p><p>围绕摩托车产业重点领域,积极招商引资,实施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壮大产业规模。推动龙头企业建立陆海新通道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平台作用,完善产业链、稳定供应链、融通资金链。鼓励区县建立招商项目联合服务机制,提升招商项目服务水平。</p><p>(四)加快技术人才培养。</p><p>围绕摩托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建摩托车重点实验室、人才实训基地,为建设我市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p>', 'files': [{'fileId': '1775449949328015360', 'fileName':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 'fileKey': '202404/45c250e2651d43f2ad84d6e5923fc962.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73,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45c250e2651d43f2ad84d6e5923fc962.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03 17:07:10'}, {'id': '1775448185887477760', 'policyTitle':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力社保领域营商环境 持续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人社办〔2024〕49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4, 'policyTypeName': '创新创业政策', 'policyText': '<p>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组织人事部、社会保障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党群工作部、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事业单位:</p><p>现将《重庆市人力社保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p><p><br></p><p>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p><p>\t2024年3月28日</p><p><br></p><p><br></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p>重庆市人力社保领域营商环境</p><p>持续提升工程实施方案</p><p><br></p><p>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坚持高位推动、久久为功,助力我市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1+5+2”(1个任务清单、5项专项行动、2大工作机制)工作体系,实现人力社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整体跃升,制定本方案。</p><p>一、重点优化提升任务清单</p><p>工作任务:通过对标国际规则优化升级,推动我市劳动用工环境持续提升。</p><p>(一)劳动关系领域</p><p>1.女职工权益保护和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加大《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和《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宣传力度,编制推广女职工权益保护相关政策问答,畅通咨询热线,实现对全市女职工宣传的全覆盖。</p><p>2.最低工资。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开展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准备工作,完成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实施方案的起草。</p><p>3.集体协商。联合总工会举办重庆市第六届集体协商竞赛,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专项宣传活动50场,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扩面、提质、增效。</p><p>4.劳动争议时间及成本。推进“总对总”诉调对接端口打通,实现数据共享。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力争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0%。持续深化和拓展劳动争议一站式联处中心建设,推动实现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0%。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评查,进一步促进终局裁决、简易处理等规定落地。召开六部门联席会议,统一裁审标准。</p><p>5.劳动监察。每年定期发布包含有关拖欠工资、歧视等违法行为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统计数据。梳理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检查事项、形式、结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宣传,年度开展监察普法宣传活动不少于200场,检查报告出具率达到100%。优化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和守法诚信等级评价系统,提升企业使用和查询的便利度,网上申请(办理)率达90%以上。</p><p>(二)社会保险领域</p><p>6.社保制度及成本。持续加强社保政策宣传,结合《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的宣传贯彻,依托“社保服务进万家”“三进三送”等活动,开展政策宣传活动500场以上(进企业200场)。针对不同人群量身提供政策宣传,通过重庆社保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推文50期以上,宣传视频30期以上。探索建立金融助保机制,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持续缴费能力,推动中断缴费人员接续参保缴费。研究适合我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参保模式及待遇发放办法,争取我市试点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p><p>(三)就业服务领域</p><p>7.用工及就业服务。联动各区县持续加强就业政策、服务以及“渝职聘”平台宣传推广,开展“就业山城·渝创渝新”就业促进活动500场以上(进园区、进企业、进行业协会300场),制作就业政策、服务和“渝职聘”平台系列短视频,以政务微信公众号、直播招聘以及社会媒体为载体大规模开展线上宣传,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系列招聘活动,开展线下政策宣传、职业指导不少于500场次,覆盖人群50万人次,有力提升覆盖面和知晓度。</p><p>二、全面迭代升级五项行动</p><p>工作任务:惠民强企优化服务,助力建设我市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更加有序的市场环境、更加活跃的创新环境、更加完善的要素保障环境。</p><p>(一)人社政务环境提升行动</p><p>8.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巩固和拓展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成果,出台《进一步健全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的实施方案》,制定助力人社高质量发展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地方标准“揭榜领题”,推动更多适用性强、实施效果好的内部标准上升为地方标准。深化“15+5”人社便民服务圈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运行规范、服务到位、方便高效的优质服务示范点。</p><p>9.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上线运行,退休“一件事”迭代升级,推动工伤服务“一件事”试点工作。推出30项人社领域政务服务“零材料”事项,188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材料再精简20%。丰富拓展“免申即享”“无感智办”“直补快办”等经办应用场景。</p><p>10.加快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立足数字人社,推动建立涉企服务“一平快办”企业综合办事平台,推动企业各类相关服务一次性办理,完善“政策超市”,实现一窗总览、阅办联动、一口查询,推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和申报关联,切实提升高频政策申报的便利性。</p><p>11.深化川渝政务服务协同。推进川渝基本养老保险跨制度关系转移网上办、提速办,将办理时限压缩为10个工作日。实现川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线上线下通办。按照人社部统一部署,在川渝两地选择部分试点城市(州)/区(县)实现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探索“川渝合作+社银合作”新模式,推动川渝社保服务高频事项,在两地合作银行之间跨省通办、就近办。制定川渝工伤认定申请事项清单、操作手册,探索实现两地工伤认定受理互认。推进人才跨区域流动,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档案所在地查询等业务异地通办。</p><p>(二)人社法治环境提升行动</p><p>1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和市司法局开展调研、论证、改稿、审议等,推动《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出台。全面抓好规范性文件管理,开展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做好公平竞争审查,落实文件库动态管理。编制《重庆市劳动争议仲裁类案审理要点》。</p><p>1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组织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提升行动,修订《重庆市劳动保障监察员管理办法》,举办劳动保障监察员执法能力大赛。出台人力社保行政执法“三项制度”。</p><p>14.强化劳动纠纷化解。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劳动人事争议律师专家库,细化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开展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行动,在全市50%以上仲裁院建立调解中心,提高劳动争议调解效能。推进“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协调联动工作,建立“劳动维权+就业帮扶”协调联动机制。</p><p>15.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深化川渝联合普法,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月”开展活动500场以上。持续打造“巴渝仲裁侠”普法宣传品牌,制作、播放“仲裁侠”系列宣传视频10期以上。举办仲裁大讲堂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庭审连线、在线说法、座谈恳谈、线下宣讲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劳动用工政策法规宣讲200场以上,会同企业举办恳谈活动50场以上。</p><p>(三)人社领域市场环境提升行动</p><p>16.增强就业服务实效。用好“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经办新模式,加快惠企惠民政策直达快享,实现“应享尽享”。优化网办事项便捷度,推广灵活就业、员工录用“一件事一次办”,稳步提高就业领域服务事项网办率。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合理布局零工市场(驿站)110个以上,建设7个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和200个示范社区(村),深化夜市经济就业服务行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服务。</p><p>17.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基层快递网点从业人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超龄等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有关政策。做好超龄人员和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持续做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依托人社数据及跨部门共享数据等资源,强化“险种+部门”数据协同,聚焦新业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分类施策,全力完成人社部下达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计划,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6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705万人。</p><p>18.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进“渝你同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程,培育AAA级和谐企业100户以上、川渝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100名。开展电子劳动合同扩面行动,力争全年新增电子劳动合同30万份。加大新就业形态“三指引一指南”推广力度,开展行政指导50场次以上,指导平台企业规范用工。编制劳动用工政策和风险防范手册,开展专项培训,实现外资企业和律师机构全覆盖。</p><p>19.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人力社保领域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与四川省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商注册、许可备案、违法违规信息共享机制,畅通市场准入,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派遣、外包员工用工备案制度,依法打击“假外包真派遣”“小时工”等违法行为。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标准制定研究,完善外包员工权益保护机制,规范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发展。 </p><p>(四)创业创新环境提升行动</p><p>20.优化提升创业服务。构建“政策扶、载体育、活动选、导师帮”扶持体系,打造“找场地、找资金、找服务、找导师、找项目”全要素智能化应用场景。完善重点群体一次性创业补助政策,进一步降低申请门槛、扩大享受范围。全面推进创业担保贷款改革,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秒申秒审”,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亿元。推进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培育认定和绩效评估,加大“产学研销”成果转化,2024年新培育10家左右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示范引领性强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加大创业导师梯度培育,出台创业导师地方服务规范标准,累计培育创业导师达到1500名左右,全年开展导师服务活动500场次。</p><p>21.营造良好创业生态。延长创业生态链,整合资源要素,建设5个环大学创业生态圈。实施“渝创渝新”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深度扶持100个左右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力促进青年群体来渝留渝就业创业。举办第八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搭建展示、展销、展洽平台,挖掘选树一批优质创业项目,营造良好创业生态。</p><p>(五)人力资源要素保障环境提升行动</p><p>22.落实用工保障。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迭代升级“企业发单、就业服务联盟派单、市场+公共接单、企业评单”用工服务四单制,用好人社服务专员和劳务经纪人等队伍,搭建“渝职聘”平台、专场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渠道,促成供需精准对接,有效服务重点企业用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对接重点产业匹配度保持在80%以上。</p><p>23.强化人才培育。进一步做实“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全年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高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迭代升级博士后支持政策,持续开展“博创未来”博士后沙龙。发布卓越工程师支持措施清单,办好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推进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创业机制落地落实,对接落地离岸人才项目50个以上。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企业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10名以上。</p><p>24.优化人才生态。提升人才服务港功能,持续推进“渝才荟”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出台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推动修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选派“百团千人”专家服务基层。持续深化实施职称工作“三项行动”,修订职称考试实施办法,出台职称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做好以技能为主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及发证机构资格审核注册审批服务,探索引进1-2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流通性的国外职业技能证书。</p><p>三、加强工作闭环落实机制</p><p>工作任务:推动我市人力社保部门与企业构建“清亲政商关系”,营造浓厚优化营商环境氛围。立足劳务经纪人等力量,建立全市人社专兼职企业服务专员队伍,服务惠及各类经营主体。营商环境问题及建议,整改提升率达到100%。企业群众对人社服务政策满意度显著提升,服务好评率超99%。</p><p>(一)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p><p>25.强化政策宣传。通过进圈入群等方式,建立专属企业服务群。开设人力社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宣传专栏,持续开展“惠民强企·人社在行动”政策宣传活动,定期上门走访宣讲、发放政策礼包,通过集中宣讲、企业沙龙等形式,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精准推送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人才服务、劳动关系等政策和服务,确保人社政策举措迅速落实落地、应享尽享。</p><p>26.落实帮办代办。建立服务专员帮办代办制度,定期收集企业服务需求,符合代办条件的,由片区专员跑腿代办;不能代办的,由专员向对应业务窗口预约登记,实现企业办事即办即走。</p><p>27.畅通服务热线。设置优化营商环境12333热线专项服务,高效受理营商环境政策咨询、投诉、求助、建议和在线办事指导等诉求。建立健全“接诉即办”机制,落实人力社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及建议直报机制,出台问题及建议直报工作规则,拓展直报点数量。将收集的营商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清单化管理,纳入督查督办,落实跟踪问效,构建高效的全链条闭环式问题解决督办机制。</p><p>(二)监督评价考核工作机制</p><p>28.强化营商环境感知体验。持续开展局(处·科)长走流程活动,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和“媒体观察员”工作机制,采取“四直两不”方式定期开展暗查暗访。发布年度人力社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案例,选择若干高频服务和涉企政策,开展营商环境质效后评估,持续提升人力社保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体验感。</p><p>29.落实营商环境无感监测。建立健全人社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系统,围绕人社政务环境、人社法治环境、人社领域市场环境、创业创新环境、人力资源要素保障环境五个方面,丰富监测数据、优化监测功能,动态测算全市人力社保领域营商环境指数,做好预警分析和晾晒比拼。</p><p>30.强化营商环境督办考核。健全人力社保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惩戒机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考核办法,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将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纳入季度“五色图”晾晒,积极推广优秀经验和案例,树立先进典型。将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情况作为干部履职监督的重要内容,强化执纪监督。</p>', 'files': [{'fileId': '1775448174281785344', 'fileName':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力社保领域营商环境 持续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fileKey': '202404/b2471f6f3e0442cf9fad2e23eab35eb9.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200,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b2471f6f3e0442cf9fad2e23eab35eb9.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03 17:00:08'}, {'id': '1775446439165382656', 'policyTitle':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的通知', 'issueNumber': '渝府办发〔2021〕151号', 'policyLevel': 1, 'policyLevelName': '市级', 'policyType': 1, 'policyTypeName': '产业扶持政策', 'policyText': '<p>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p><p>《重庆市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p><p><br></p><p>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p><p>2021年12月26日</p><p>(此件公开发布)</p><p><br></p><p>重庆市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p><p><br></p><p>一、聚力优势互补,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力度</p><p>(一)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绩效考核。鼓励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对分支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考核时,明确并提高乡村振兴业务的考核权重。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完善“三农”金融尽职免责制度,合理界定尽职认定标准和免责情形,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责任单位:重庆银保监局、人行重庆营管部)</p><p>(二)发挥好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支持农发行市分行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建立3000亿元规模项目库,打造“粮食银行”“农地银行”“水利银行”“绿色银行”等特色品牌,力争“十四五”期间投放涉农贷款不低于2000亿元。〔责任单位:农发行市分行、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和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区县政府)〕</p><p>(三)推进涉农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支持农行市分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5G+场景”智慧网点,推动武隆区、石柱县、秀山县、云阳县和奉节县平安乡、巫溪县红池坝镇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试点,保持县域贷款持续增长,力争到2025年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支持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保持农村地区网点稳定,持续提高县域存贷比,力争到2025年涉农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责任单位:农行市分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四)强化地方法人银行支农作用。重庆农商行要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建立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对县域分支机构给予金融政策、资源、人员倾斜支持,结合全市特色产业依托基层网点打造一批“花椒银行”“脐橙银行”等特色化机构,力争到2025年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200亿元。(责任单位:重庆农商行、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二、聚力精准施策,加强对重点对象的资源倾斜</p><p>(五)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严格按照“户贷户用户还”原则,继续对脱贫户以及边缘易致贫户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支持其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质量监测和续贷展期管理,落实好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授信模型,开展批量授信、快速审批。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开展“再贷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重庆银保监局、人行重庆营管部、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六)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加快开发专属贷款产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推广随贷随用、随借随还产品和线上信贷产品,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承载能力。在南川区部署推进区域性试点,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信息平台。(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农业担保公司,南川区政府)</p><p>(七)做好对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融资保障。针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建立重点企业融资需求银企对接目录清单,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服务,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信贷支持,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肉类、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p><p>(八)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满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产业发展平台的融资需求,支持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创新支持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区县要积极运用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提供贷款贴息支持,贴息率不高于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0%。(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九)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运用投贷联动、投贷保贴一体化等投融资模式,推动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投放。支持区县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建立运营补偿机制,开展收费权、特许经营权等担保创新类贷款。探索发行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运用贷款贴息贴费、定向贷款、财税优惠等政策,支持种业提升、农机研发、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私募基金投资种业企业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对投资科技创新企业的按投资总额的1%予以奖励,累计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证监局、市金融监管局)</p><p>三、聚力协同联动,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p><p>(十一)加快数字金融创新运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批量获客、精准画像、自动化审批。依托“村村旺”电商平台涉农大数据与交易结算,推动创新各类应收款、预付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加快“助农贷”“惠农e贷”“旺农贷”等线上金融产品推广运用。(责任单位:重庆银保监局、人行重庆营管部、市金融监管局、市供销合作社)</p><p>(十二)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范围。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融资,拓展大型农机具、温室大棚、养殖圈舍、生物活体抵押贷款。依托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依法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依托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搭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平台。继续完善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抵押物处置等配套机制。优化农村产权抵(质)押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本金损失,按损失本金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市国资委,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有关区县政府)</p><p>(十三)持续深入推进政策性银担合作。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政策性业务,由原担保机构、市级再担保机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行,按4∶2∶2∶2的比例分担风险。探索通过“见担即贷”“见贷即担”等产品模式,开发“乡村振兴保”等融资担保产品,开展“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力争到2025年市农业担保公司政策性涉农业务在保余额占比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重庆营管部,市农业担保公司)</p><p>(十四)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运用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大宗农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推进稻谷、玉米、马铃薯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开发推广“综合防贫保险”“特色产业保险”等保险产品,运用“保险+期货”“保险+信贷”等联动工具管理风险。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使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以上,农业保险密度达到500元/人以上。(责任单位:市财政局、重庆银保监局、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十五)发挥债券融资支持作用。培育一批涉农企业融资项目开展债券融资,募集资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等项目。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用于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支持力度。(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市金融监管局)</p><p>(十六)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一批涉农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加强辅导培训。对拟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重点培育企业股份制改造完成后给予50万元奖励,申报材料正式受理后给予50万元奖励,审核通过后给予100万元奖励。对重点培育企业3年培育期实施奖补,累计奖补额度最高不超过600万元。(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重庆证监局,各区县政府)</p><p>(十七)扩大私募基金直接投资。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100亿元规模的乡村振兴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设立的相关专项资金、基金,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委,各区县政府)</p><p>四、聚力普惠金融,夯实农村基础金融服务</p><p>(十八)推动“1+2+N”普惠金融到村。在行政村打造普惠金融到村基地,建设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金融知识宣传站2个站点,并搭载N个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p>(十九)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重庆农商行要为农村居民提供移动银行、方言银行、流动银行等特色服务,创新“空中柜台”视频银行服务。邮储银行重庆分行要加快农村地区邮政网点“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农行市分行、重庆银行加快搭建农村金融服务线上渠道,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和获得感。(责任单位: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农行市分行、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各区县政府)</p><p>(二十)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信用服务体系,加强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放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断扩大征信系统覆盖主体范围。续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对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力争在2023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市发展改革委、重庆银保监局、市农业农村委,各区县政府)</p><p>(二十一)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卡金融服务。推进民生领域社银合作,创新社银惠民贷款,满足农村地区居民服务“一卡通”多样化场景支付需求,确保农村居民便捷享受金融、社保服务。(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人行重庆营管部、市金融监管局,有关商业银行,各区县政府)</p><p>五、聚力改革创新,推进一批金融工作试点</p><p>(二十二)建设政策性金融实验示范区。支持农发行市分行在重庆全域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建设,在信贷政策、信贷规模、产品创新、资源配置上给予更多政策性金融倾斜,对重点帮扶地区加大金融支持,对实验示范区内信贷计划需求优先满足,对重点项目给予适度优惠利率定价。(责任单位:农发行市分行、市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p><p>(二十三)深化“三社”融合金融服务。支持重庆农商行加大“三社”融合发展信贷资金投入规模,总量不少于300亿元。在符合条件的区县试点创新“三社”融合发展专属金融产品,鼓励区县给予相关贴息、贴费、担保、以奖代补等支持。支持市供销合作社、重庆农商行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责任单位:重庆农商行、市供销合作社、市农业农村委、市金融监管局,有关区县政府)</p><p>(二十四)探索农业农村绿色金融发展。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实现环评、项目、信贷等信息有效对接,支持打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推动与“三农”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重庆证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p><p>(二十五)推动城乡融合金融服务试点。重点支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加快建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加乡村金融服务供给,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有关区县政府)</p><p>六、聚力长效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p><p>(二十六)开展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依据评估结果,依法合规在资金和项目安排、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关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各区县政府)</p><p>(二十七)加强货币政策支持。设立普惠金融到村信贷员,积极开展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宣传,及时对接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信贷需求纳入再贷款支持范围。(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各区县政府)</p><p>(二十八)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政策安排,加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继续实施创业担保贷款等贴息贴费政策,撬动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拓展融资渠道。(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市人力社保局)</p><p>(二十九)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税收、保险、乡村建设项目等涉农有效数据整合,与金融机构加强共享,消除“数据孤岛”,畅通涉农融资渠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大数据发展局)</p><p>(三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协调联动,加强“三农”金融风险监管,及时监测、预警、报告和应对。督促各金融机构主动防范化解涉农信贷领域金融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避免信贷资金被挪用。加强农村金融教育,加大对农村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打击力度,优化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责任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县政府)</p>', 'files': [{'fileId': '1775446429602316288', 'fileName':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的通知', 'fileKey': '202404/ffbbc1da991e4b6cb237413e2d22da4f.doc', 'fileType': 'doc', 'fileSize': 49, 'fileUrl': 'https://youth.cq.cqyl.org.cn/oss/202404/ffbbc1da991e4b6cb237413e2d22da4f.doc'}], 'priority': 0, 'publishTime': '2024-04-03 16:53:12'}], 'totalNum': '190', 'hasNext': True}}
- INFO log:log_util.py:102 接口测试成功
- INFO log:log_util.py:102 ------接口测试结束————————
|